用排除法排除迷茫

做题的时候,有种方法叫作“排除法”。当用正向思维推不出结果时,用排除法确定了其他选项一定错误,同样能够得出正确答案。

学习上的方法放到为人处世上,同样适用。人生也可以使用排除法:“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知道我的确不想要什么。”

选科选专业,可以用排除法。当你无法确定哪个专业前途光明,当你无法预料哪个专业毕业后仍然热门时,你至少可以确定,自己一定不想读什么专业。避免了最坏的答案,当可供选择的范围缩小,自己心中的答案也会逐渐明晰。

谈恋爱交朋友,可以用排除法。当你不知道谁是更合适自己的人,不知道哪位朋友会长久相伴, 你至少可以确定:现在和对方相处,你并不舒服;现在对方说出的话,经常因为没有边界感而冒犯到你。即使下一个合适的对象还没有出现,但你清楚,这个人一定不值得进一步考虑与纠结。

那么,如何用好“排除法”思维?

一是增加体验,丰富自我。

要想做排除法,首先需要有选项可以排除。很多事情,需要自己体验一番,才会明白哪些事情会消耗自己,哪些事情仍然有磨合的空间。

实习后才知道,比起有回报但强度大的工作,自己更害怕的是清闲但完全无意义感的工作。和前任相处过才知道,兴趣爱好与共同话题固然可以揭开故事的篇章,但终究无法成全一对恋人走到最后……

他人的评价终究代替不了自己。在完成多项“限时体验任务”后,丰富了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才更明白什么是自己会给出的回答。

二是不放弃对热爱的探索。

排除法是一种暂时找不到答案时的权宜之计,不代表事事从一开始就放弃对最佳答案的探索。对于有时间限制的探索,“二八原则”是一种可以推荐的分配方式。20%的时间尽情探索,80%的时间在认定当下后,专注深造。

比如,你期望在20 岁到30岁的年纪里确定好自己的人生职业方向,那么从20 岁到22 岁,可以尽情选择实习机会,在有意向的行业领域中多多尝试。而到了23 岁做选择之际,也许过往的实习经历都有不够满意的地方,但明确了自己的底线与向往后,选择一个相对更中意的,专注这条道路,有一天会不知不觉活出写着满意答案的人生。

对于没有紧迫感的探索,始终不要放弃对最佳答案的追寻。即便现在还没有人生目标,只能用排除法妥协,也不代表未来找不到人生目标。增加对世界的了解与对自己的了解,坚持对热爱的向往,总有一天,自己的选择会成为优中选优的主动出击,而非无可奈何的被动排除。

(摘自“Take It Eeeeeasy”微信公众号,郭德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