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直播间架设到大学校园

当下,大学生已成为短视频博主庞大队伍的一分子,直播内容涉及课业学习、音乐、舞蹈、健身、游戏、美食等。

大学寝室成了直播间

“ 欢迎榜一大哥来到直播间”“家人们多点点关注哈”“谢谢小哥哥送的粉丝灯牌”……21 岁的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吴一(化名)上完选修课回到宿舍, 并没有着急洗漱休息,而是坐在书桌前,把手机搁在支架上,选定了一款美颜滤镜,开启了短视频直播。

尽管网友观看量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但她并不在意,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聊当天的生活和学校里的趣事。

屏幕左下角时不时弹出消息,看到“小姐姐多大了”“哪个学院的”这些她觉得正常的提问,就一一回应;对于“夹子音真好听”“约吗”等消息,她会选择视而不见。

“大学生直播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吴一说,学校好多同学都开直播,还常和异地的同学在直播间“连麦”互动。“我就是想试试自己的‘吸粉’潜质,效果好的话,想当一名职业美妆博主。我一直都提醒自己注意在直播间的一言一行。”

一天晚上,21 岁的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博主小蔓(化名)感觉自己遭遇了一场轻型“网暴”。

“也许是脑细胞被3 个多小时的晚自习搞兴奋了。”那晚,她和3 名室友在图书馆上自习到22 点,回宿舍洗漱后没有睡意,就开了直播轮番出镜,分享期末备考日常。4 个小姐妹从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聊到任课教师出题。直播持续了40 分钟,直播间涌进200 多人次。

“×× 课老师画期末重点了吗”“我预感× 课要挂了,瑟瑟发抖”……根据评论区留言,她们判断观看者多数是同校同学,便逐一与大家回应、互动。

不一会儿,话题转到了即将面临的“考研还是考公考编”的抉择上,小蔓说自己想回老家某省会城市,并说:“学校这里还没通高铁,回家不方便,交通友好度不够高。”

顿时,直播间屏幕上陆续弹出20 多条“酸”她的消息:“你咋不去北上广呢,那儿交通方便”“不就是× 级× 专业的小蔓嘛”“上过同一节选修课,傲娇”……

“居然还‘扒’到了我的个人信息,我赶紧把直播关了。”这场直播尴尬收场后,小蔓在睡前发现,自己此前发布的30 多条舞蹈、自拍、美食、旅游类短视频,一一被“光顾”,主页访客量增加了400 多。她点开这些用户的账号主页看到,这些账号的IP 地址和自己同城同校。感到被“人肉”后,她赶紧将账号设置为私密状态,将短视频内容设置为非好友不可见。

在江苏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短视频直播还给大学生“游戏+音乐”博主王宏(化名)带来了寝室人际关系问题。

这学期,只要没课,王宏就宅在宿舍,白天录歌、剪视频,晚上开游戏直播。在30 平方米的4 人间宿舍,对于他的直播行为,只有一名室友包容度较高,另外两名室友,一个习惯早睡早起,一个喜欢安静阅读,他俩都无法忍受王宏每天制造出的鼠标点击声、键盘敲击声和“开黑”交流声。最近两个多月,那名爱阅读的室友每晚都去自习室躲清静,直到自习室锁门才回宿舍。对于给室友造成的困扰,王宏很内疚,遂把唱歌录播场地改到了校内公园里。

大学校园不能成为网络直播的“秀场”

短视频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楚君带领调研组,面向43 所高校10305 名全日制大学生, 开展了一次调研。

数据显示,被调研的大学生中,超四分之一的人每天看短视频超2 小时,超半数人每天看短视频超1.5 小时。近半数人表示“有空余时间就看”,观看时段特别集中在“中午或晚上睡觉前”,还表示“身边有人沉迷短视频”。

对于这些数据,四川轻化工大学教师柳青(化名)很有感触。她说:“自己讲课时俯身操作PPT,再次抬头时,就发现有学生竖着手机在拍短视频。在校园户外拍短视频或开直播的学生就更多了。”

柳青的学生中,有一名粉丝近400 万的“网红”。他的短视频“大号”发的都是唱歌短视频,“小号”则主要分享校园日常,夜间还开直播带货。截至目前,该学生的带货跟买人次近50 万、已售件数71 万余件。

在瞩目的带货业绩光环之外,这名学生还分享过自己曾考了4 次才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近一年来,他每天都在直播,从傍晚开播,到夜里12 点多才下播。“有这样的直播频率和时长,很难再有时间用到学习上了。”柳青说。

自2023 年12 月12 日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以来,在一些短视频平台输入“大学生直播”关键词,已无法直接搜索到相关内容,但仍有大学生参与短视频直播时存在不当行为,甚至有博主招募大学生参与低俗直播。

“不可否认,短视频的形式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时尚的青春特征,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多元多样的认知需求。”艾楚君说,“但其繁荣发展的背后,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弊端。碎片化情境解构了价值认知,泛娱乐化的内容冲击了价值取向,‘去思维化’消解了价值理性,这些弊端影响着年轻人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艾楚君认为,一方面,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短视频的“两面性”,理性和有节制地使用短视频,远离低俗与缺乏价值内涵的短视频;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应积极防止大学生囿于“信息茧房”,阻推不适合大学生观看的短视频,清理取缔制造噱头、歪曲事实、以丑为荣、混淆是非、编造虚假信息、诋毁英雄人物的短视频博主账号。

(摘自2024 年1 月16 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姜敏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