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牌威士忌
文/郁喆隽
一家卖威士忌的公司有三款产品:红牌的卖20 多美元,黑牌的卖50 美元,而蓝牌的价格高达160 美元。“一分价钱一分货”,事实上红牌很难喝,黑牌没有那么难喝,蓝牌很好喝。不过可以预知的是,由于价格的原因,绝大部分人都只买红牌,蓝牌则少有人问津。这其实并不是在讨论威士忌本身,而是电影《美国小说》中,出版人亚瑟给他的作者蒙克举的一个例子。他认为蒙克之前写的书都是蓝牌威士忌,但对于绝大部分读者而言“太贵了”,因为大家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只想喝醉而已。
用今天的互联网流行词来讲,红牌属于“下沉市场”,它抓住的是“下沉人群”。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经济学中有“市场区位”的概念。对威士忌公司来说,蓝牌可能是用来打品牌、立口碑的,但它只会被少数人消费;而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可能是红牌,因为它占领的是大众市场,即所谓薄利多销。酒喝多了会伤身,而文化产品为了追求利润,能否可以无限下沉呢?
一个喝威士忌的人如果一辈子只喝过红牌,而没有尝过蓝牌的滋味,大概是一件憾事。一个市场中如果只有红牌威士忌,而没有蓝牌,那么久而久之可能也就没有人会在意威士忌本身的滋味了。
和威士忌相比,像小说、影视、绘画、音乐等这样的文化产品就更加脆弱了。欣赏它们其实和品尝威士忌一样,需要长年累月的审美熏陶,甚至极其投入的“训练”才能培养出稳定的受众群来——这里不仅关乎价格,还涉及极高的认知成本。总还要有人知道为什么蓝牌要比红牌好,而不仅仅是它价格贵。
或许有些东西是“存在即不合理”,它卖得越好,说明人们过得越差。
(摘自《书城》2024 年第5 期,飘飘图)
蔓与攀缘
文/李雪涛
丰子恺在《随感十三则》中写道:
“花台里生出三枝扁豆秧来。我把它们移种到一块空地上,并且用竹竿搭一个棚,以扶植它们。每天清晨为它们整理枝叶,看它们欣欣向荣,自然发生一种兴味。”
“那蔓好像一个触手,具有惊人的攀缘力。但究竟因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发展,有时会钻进竹竿的裂缝里,看了令人发笑。有时一根长条独自脱离了棚,颤袅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个摸不着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怜。这时候便需我去扶助。扶助了一个月之后,满棚枝叶婆娑,棚下已堪纳凉闲话了。”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向上的勇气和毅力,但如果没有方向的话,这些力量很可能会像蔓一样盲目。
(摘自《羊城晚报》,飘飘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