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瞬息万变,流行词层出不穷。刚刚搞清楚“i 人”和“e 人”,“淡人”和“浓人”,年轻人又玩起了新词:“偷感人”。“偷感人”是一群什么人呢?
“偷感人”学习:在宿舍、教室、图书馆根本学不进去,学习必须找一个没有人会注意到的地方,担心在他人面前留下一种“很努力”的形象,结果被成绩打脸。
“偷感人”减肥:减肥的念头根本不敢说出口,减肥行动绝对要悄悄进行,就怕被人问“你在减肥吗”“你不减肥了吗”,担心“减肥人设”崩塌。
“偷感人”社交:和别人搭话或公开发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下定决心后还要磨叽半天瞄准时机,且一不小心就错失良机。遇见感兴趣的人,不敢主动靠近,只能像木偶般等着别人主动靠近自己。
“偷感人”购物:从来不敢去一些比较“高级”或“潮流”的地方,有着“潮人恐惧症”,害怕被导购嘘寒问暖,双手无处安放。买了件喜欢的新衣服穿出门,结果处处担心别人的目光。
在网友们分享的自身经历中可以看到,“偷感”,主要描摹的就是一种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的感觉。“偷感很重”大多表现为在某些场合会感到拘谨、畏畏缩缩,或者因不自信而扭捏。“偷感人”不愿被人注意,害怕别人误会,只有像“透明人”一样默默做事,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不同于“偷”字带有贬义色彩,“偷感”更偏向中性词,隐含着一种社交状态中的“不安全感”,也精准捕捉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感受——恐惧着他人的议论,规避着对方的接触,逃离着被审视的领域,“偷偷”做事的同时,也“偷偷”观望别人的生活。“偷感”成为热词的背后,折射出人们在选择享受独处还是建立连接间摇摆的微妙处境。
信息化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也在不断变化。从“钝感力”到“高敏感”,从“p 人”到“j 人”,年轻人乐此不疲地主动给自己“贴标签”,以此展示和剖析自我的内心世界,是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这些标签来捍卫自己的空间。应该看到的是,年轻人每一次为自己贴标签的行为,其实都是渴望着被社会接纳和理解的一次“暗码”呼喊。带有幽默感的自嘲“偷感”背后,正是人们内心深处一次次的对“被理解”的渴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偷感文化”,我们恐怕也不能流于玩梗,更需要正视自己的情绪需求。
同样是“偷感”,有人是主动为之,主打一个“闷声干大事”;有人真心感到自卑和畏缩,总是担心事情没做好而被质疑、被嘲讽。当然,也有不少人二者兼有,在或主动或被动的“偷感”中来回横跳。但不管哪种情况,要注意莫让“偷感”偷走了自信,在一次次积行成性中完全关闭自身与外界的连接。很多时候,审视、评判的目光并非仅源自外界,而是内心深处自我质疑的投射。
所谓“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如果一味在意外在环境和评价,终究难以维系内心真正的安宁与平和。不妨与“偷感”和解,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尝试向内观、向内求,实现自我充实、自我相信的精神自洽,给足自己“安全感”。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也许寻找自己的“地坛”,是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要面临的人生功课。
这正是:偷偷做事偷偷看,处处小心处处怕。狠狠破掉心中“贼”,自洽自信做自我。
(摘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萝卜叶子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