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7 日上午, 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作文题就“爆”上热搜。2024 年高考语文共有6 套试卷,10 道作文题( 北京卷作文二选一,另有三则微写作),呈现出两大特点:社会情境性强,成长意味浓厚。无论作文题目如何变化,毫无意外的是,《青年文摘》再次和高考作文“撞”个满怀。每道作文题都能在杂志中找到对应文章,甚至直接命中新课标I 卷、北京卷微写作、北京卷大作文(1)、天津卷,再次印证了《青年文摘》是“青少年阅读的风向标,中高考作文的素材库”。
不了解社会发展,难以写好高考作文
新课标I 卷和新课标II 卷是全国采用省份最多的试卷,这两套试卷分别涉及“人工智能”和“太空探索”,都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情境,体现了命题人对社会热点的强烈关注与趋势预判。当然,命题材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围绕人工智能,学生要去思索“问题”和“答案”的关系;围绕太空之旅,学生要能写出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和探索。
关于新课标I 卷“人工智能快速提供答案会不会让问题越来越少”,《〈青年文摘〉名师精选本·社会人文卷》中的文章《关于AI 时代的两条猜想》直指命题核心——“问题”和“答案”的关系,提出了“问题大发现时代”的概念,人类求知的问答天平将向问题一侧倾斜,更重要的是,因为回答能力的巨幅提升,更多问题浮出水面。2023 第13期《那一点“意思”》再进一步,提出了智能“把问题变成答案”、智识“把答案变成问题”的绝妙观点。
关于新课标II 卷人类不断探索太空,抵达“未知之境”,2023 年第18 期《不必好学,永远好奇》切中命题立意,文章提出的“好奇”是乡间小径通向四面八方、“好奇”是对万物本真的爱等观点,足以让作文从千篇一律的论述中脱颖而出。由于命题提到“每个人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所以如果考生能像《〈青年文摘〉名师精选本·名家美文卷》中的《我喜欢出发》和2023 年第23 期的《你至少要去一次远方》一样将个人成长和“未知之境”结合,会更加切题。
北京卷的作文命题也具有很鲜明的社会情境,微写作(1)对“点赞”现象的看法,可以直接拿《青年文摘》的文章《点赞》来用。大作文(1)传统经典“历久弥新”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2023 年第9 期《悠悠文化韵,千载华夏风》一文的主旨不谋而合。而《〈青年文摘〉高分作文名师详解与素材大全》中的《以史家精神 记世间万象》将《史记》求真求实的史家精神和个人摄影梦相结合,堪称范文。
没有个体情思,难以写好高考作文
2024 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全国甲卷、北京卷大作文(2)、北京卷微写作(2)(3)等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
全国甲卷聚焦学生和他人相处的现实问题,提出只有坦诚交流才能迎来真正相遇。2024年第7 期《等他静下心来沉淀》通过一个亲情故事呈现了两代人从剑拔弩张到相互理解,正是学生在青春期最希望遇到的一次坦诚交流。《〈青年文摘〉名师精选本·传统文化卷》中的《东坡与半山:相逢一笑泯恩仇》,在笑谈之中,两位政见不同的人“迎来真正的相遇”。
北京卷大作文(2)说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这个和全国甲卷有重合,但又不止于人际交往,可以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展开。2024 年第9 期《与“绣”相遇》就提供了一个社会视角,通过“打开”绣,发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青年文摘〉名师精选本·青春成长卷》中的《人生,也得有“第二志愿”》则“打开”了个体面对逆境的备份文件。
北京卷“ 走进名人故乡”和“月的独白”微写作,都注重抒发学生的个人情感,2023年第12 期《泰戈尔的“和平乡”》和2023 年第20 期诗歌《月亮传》,直接切题。如果学生脑海里有这两篇文章,写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缺少思辨思维,难以写好高考作文
思辨思维作为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作文的考查重点。比如,新课标II 卷命题材料中由“人工智能”引发的“问题”和“答案”。又如,北京卷大作文(2)“打开”也可以从思辨的角度思考,抛开“旧我”,再造“新我”。这恰恰代表了两种思辨题型,一种是明确告诉考生两个或多个“元”,一种则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元”,甚至创造“元”。而无论哪一种最终都需要找到不同“元”之间的联系。
天津卷属于前一种,命题材料要求考生正确对待“被定义”和“自定义”的价值。《〈青年文摘〉高分作文名师详解与素材大全》中的“他人期待”与“自我选择”契合命题,作文《一张CD》将人生道路的选择浓缩到一张CD 上,堪称绝妙范文。
上海卷属于后一种,它指出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这需要考生去自己寻找“元”、创造“元”。比如,“唯一”和“多元”、“成功”与“失败”就是非常好的写作思路。2023 年第22 期《紧箍咒究竟有什么用》探讨了“被认可”的价值。2023 年第7 期的《大胆反转你的观点》《小心“特殊情况”》都是非常好的反面论据,对“唯一”的标准予以反驳。《〈青年文摘〉名师精选本·名家美文卷》中的《没有赢≠输》也是很好的写作角度,没有“赢”、没有获取暂时的“认可度”并不一定就是失败。
(本刊原创稿,知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