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缺陷改变了历史等2则

种子的缺陷改变了历史

都说人类是从草原上进化过来的。

但是,草原上这种叶子又硬、营养价值又低的禾本科植物,是没法成为人类的粮食的。虽然人类学会了使用火,但就算是把禾本科植物的叶子煮过烤过,也还是没办法吃。

不过,人类最终还是征服了禾本科植物,成功地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粮食。稻子、小麦、玉米……现在作为人类主要粮食的谷物,都是禾本科植物的种子。

对于人类来说,人工栽培的麦子类作物和野生的麦子相比,最重要的性质是什么呢?

答案是种子不会脱落下来。

野生的麦子为了留下后代,会把种子散播出去。这种性质叫作“脱粒性”,所有的野生植物都有。但是,也有极低的概率,会发生种子不会脱落的突然变异。人类就找出了这种发生突变的植株。

如果种子成熟了还不落地,在自然界中是没办法留下后代的。因此,种子不会脱落的这种性质,其实是一种致命的缺陷。但这对于人类来说却非常有价值。种子原封不动地待在植物上,人类可以收取它们当作粮食。再把这些种子继续播种下去的话,就可以收获更多具有种子不会脱落这种特性的麦子。

种子的突然变异,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革命性事件,它促成了人类农业的开始。

(摘自《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植物》,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做事就像做药 罗振宇

最近,我和一名搞医药的专家聊天,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一个药上市之前,有所谓的一期临床试验、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都有啥区别呢?这一、二、三期是怎么划分的呢?”

他说:“从表面上看,是试验规模不一样,人数越来越多。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一期药物临床试验的核心目标不一样。”

一期临床试验主要是看药物的危害性,就是这个药会不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

二期临床试验虽然也关注危害性.但重点是看疗效。

三期临床试验,主要是看它的稳定性。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药物对一部分人有效,那对其他人是不是也有效?

你看,医药行业长期积累下来的这套经验,对我们也有用。做一件事,最常见的思考角度就是:它有没有用?实际上,你得再多考虑两个维度,就是它的危害性和稳定性:有没有害处?能不能长期有用?

假如能够这样思考,你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很有用的东西,你也不敢用了。

(摘自“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桃& 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