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朋友突然和你说,他在北京地坛公园有一棵树、在动物园里有一只熊猫,还有一对网红“爸妈”,并以此为赌注,你可千万别应声。
虽然这些话听起来天马行空,但事实上,认养之风正在年轻人中盛行。
在北京地坛公园,如果想认养一棵普通的树,一年需要支付50 元的费用。树的种类颇多,侧柏、玉兰、银杏、碧桃、紫藤等均在其中。但如果想要认养一棵千年古树,费用则会大幅上升,每年需要支付2000元。
去年,李子墨就在地坛公园认养了一棵柏树,当时她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分享相关信息,拨打官方电话预约后,李子墨抽空去办理了认养手续,认养成功后,每棵树上都会挂上主人的名字,不要求是真实姓名,领养者可以在八个字内自由发挥。在李子墨认养的柏树上,挂着的是陪她一起长大的小狗的名字。
除此之外,认养的形式也早已分布在各个行业中,像在农场里认养几垄菜,在牧场里认养奶牛,在果园里认养瓜的行为,在生活中早已不足为奇了。一些动物园受经营状况等的影响,也推出了动物认养活动,即便网友打趣“这一只小老虎不得有几百个爸妈”,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认养它们,让它们能更好地活下去。
人们为什么去认养那些与自己原本毫无瓜葛的事物?答案有很多种,但每一种答案中,都蕴含着寄托之意。它或是某种象征,或是承载着希望,或是被赋予了记忆。
随着短视频的发展,在大家常规印象中的认养之外,网络上也出现了认养电子“爸妈”的现象。视频中的博主或是以父母的姿态来拍摄一些生活常识,比如“孩子,妈妈今天教你衣服怎么洗”“妈妈今天教你各种蔬菜要怎么切”;或是对着镜头嘘寒问暖,问屏幕前的网友:“女儿,今天没受委屈吧?累不累啊?”
许多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小孩,通过这些视频,第一次感受到正常的父母是如何对待孩子的,自己亲生父母未曾教过的东西,也在这些视频中得到了弥补。
事实上,认养之风,并不是近两年才兴起的。像地坛公园认养树木的活动,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其他一些认养项目,比如认养熊猫、认养农作物等,也均在国内发展了十年以上。
早在1996年,就出现了认养大熊猫的事例。当时,成都卷烟厂认养了出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雌性熊猫娇子,开启了大熊猫认养的先河。
大熊猫认养分为年度认养、终身认养和冠名认养三种形式。年度认养的费用为每只大熊猫每年10万元。终身认养是对大熊猫进行一次性终身认养,每只大熊猫终身认养的费用为50万元。冠名认养是在对大熊猫进行终身认养的同时,享有对大熊猫冠名的权利,费用为100万元。认养大熊猫的主要还是企业,毕竟既可以认养熊猫,又可以提升品牌形象。
至于近几年,各类认养活动在年轻人中的风靡,也是一种洞察年轻人心理需求之后的趋势引领。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在城市之中,他们向往旷野与自由,但很多时候只能做笼中鸟。而动动手指,花点小钱,换来一份寄托,是最简单和有效的方式了。念想和牵挂多一些,人才能扎根得更深一些。
(摘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李雅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