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武汉大学的礼堂里座无虚席,人头攒动。师生们早早地来到这里,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讲台上,期待着即将开始的一场演讲。演讲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璀璨的巨星——陶行知先生。他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一位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的思想家。
他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演讲方式更是别具一格。因此,陶行知所到之处,总能引起一阵阵轰动。
当陶行知先生准时走进礼堂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然而,令大家感到奇怪的是,他手里没有拿着演讲稿,而是拎着一个寻常的口袋,口袋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在不停地动着。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陶行知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把口袋放到讲台上。他轻轻地打开口袋,竟然从里面拎出一只活鸡!接着,他又掏出一把米撒在讲台上,然后强按着鸡的头让它吃米。那只鸡挣扎着身体,死活都不肯吃。
看到这一幕,会场骚动起来。这是做什么?说好的演讲呢?接下来,陶行知没有继续强迫鸡去啄米了,而是轻轻地松开手,让鸡自由活动。那只鸡摇摇晃晃走了一圈后,竟然主动开始啄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这时,陶行知才缓缓开口,微笑着对大家说:“教育就跟喂鸡是一样的,强迫学生去学习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当他们自己想学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陶行知是在通过生动的实践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应该是引导,而不是强迫;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好的教育能真正地激发人的兴趣和潜力,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次演讲之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摘自《环球人物》2024年第12期,厚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