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师常作印,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教育科学“九五”科研成果奖获得者,出版《不做庸师》等专著6部。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描写可以说是很多作品成为经典的关键因素之一。某种程度上,作品没有细节,便没有灵魂。尤其在描绘事物特征时,细节描写通常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关键处,拆解细节
老舍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需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物的动作拆解、细化成一个一个小动作,再把小动作串起来,这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
例如,鲁迅的《药》中对刽子手康大叔的一段动作描写就非常精彩,作者写康大叔“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抓”过洋钱,最后“捏一捏”确定是真的洋钱,才悻悻地走了。我们从这一串动作中可以看出刽子手康大叔的凶残跋扈和冷酷无情。又如本期唐宝民的《拎一只活鸡上讲台》,描写陶行知演讲前“不同寻常”的情景: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陶行知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把口袋放到讲台上。他轻轻地打开口袋,竟然从里面拎出一只活鸡!接着,他又掏出一把米撒在讲台上,然后强按着鸡的头让它吃米。那只鸡并不领情,挣扎着身体,死活都不肯吃。
看到这一幕,会场骚动起来。这是做什么?说好的演讲呢?接下来,陶行知没有继续强迫鸡去啄米了,而是轻轻地松开手,让鸡自由活动。那只鸡摇摇晃晃走了一圈后,竟然主动开始啄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作者把演讲前的细节拆解为“放”“打开”“拎出”“掏出”“撒”“强按”“挣扎”“骚动”“松开”等一系列动作,具体可感,生动形象,进而水到渠成,引出陶行知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细微处,添加细节
我们可进行合理想象,适当添加一些修饰性的成分,把角度、幅度、力度和速度等表现出来,就会如电影慢镜头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样可以让原本平淡的句子变得更加精彩。如本期猫哆哩的《当我学会爱自己》,当老师拆散“我”和同桌后,有一处精彩的细节:
下课铃响起,男生女生成群结队地拥出教室,嬉笑打闹着从我身边经过,但那些欢声笑语似乎将我隔绝,流动的风也在我身边停滞了,这感觉对我来说太过熟悉。
作者通过在细微处“添枝加叶”地描绘——“成群结队地拥出”“嬉笑打闹着从我身边经过”“欢声笑语似乎将我隔绝”“流动的风也在我身边停滞了”,这些细节把“我”内心的孤独感深深地衬托出来,就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的情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三、情浓处,渲染细节
情到浓时,其美自现。语言不应是没有色彩和感情的文字,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在表达时,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合到语言里。比如,“玫瑰花开了”这是中性的客观陈述,我们无法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玫瑰花争先恐后、热热闹闹地开放了。那一朵朵艳丽的玫红点缀在一片葱翠的绿色中,像少数民族富有风情的裙摆。那香气似乎有声响,会走动,一点点在空气中扩散,形成香味的旋涡,在风中慢慢飘散。”这样有细节渲染的文字,就饱含着作者对玫瑰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又如本期刮刮油的《养宠记》,细节则“贴着人物去写”:
我抓住一切机会接近小动物,非常准确地诠释了“招猫逗狗”这个词。彼时,我家楼下一片风声鹤唳,野猫野狗们视我如魔鬼,远远看我走过来便四散逃避,留下一地的残羹剩饭,以为我是来抢饭的。其实它们真的误会我了,我冲过来只是想摸摸它们。
语言诙谐幽默,富有高级感,人物个性突出,情感和细节也渲染到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以本期闫红的《爱父母的另一种方式》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感情到了,技巧也就到了,勇敢地选那些微妙而又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