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一大批高中生会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开启人生的新阶段。结束了高考指挥棒下十二年寒窗苦读的生活,意味着一些必要的告别:与父母告别,走出原生家庭;与中学老师告别,进入大学的学习环境;与同学告别,进入另一个同学圈子……但是有一种必要的告别,往往被忽略了。而没有完成这种告别,会让人在心理层面上始终是中学生。
这种告别,便是与在漫长的十二年教育中形成的应试学习方式和自尊评价体系告别。
在高考指挥棒下,莘莘学子心之所系,是最后一场考试的总分——它当然是越高越好。以此为目标的十多年拼搏,在学生的性格里留下了一些烙印。其中一些性格烙印对于学生未来的生存大有裨益,比如,勤奋与进取心,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但有的烙印只是对于高考有所帮助,一旦通过了高考,就应该放下并与之告别。
首先必须与之告别的性格烙印,便是完美主义倾向。
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天性,例如,我们在商场里购买水果,挑挑拣拣,对果实表面些微的斑点和微小的缺损斤斤计较,甚至只有完整无缺的果实才愿意掏钱购买。但是应试教育把我们追求完美的天性强化了、也泛化了。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教科书里的所有内容。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反复梳理,拾遗补漏,务必把“丢分”的可能性减到最小。但是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繁多的科目和学习内容,这种方法就难以为继。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会继续执着于中学时代的学习模式,结果疲于奔命,学习效果也不好。而且这种完美主义还会泛化到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专业选择、健康与安全等许多方面。
完美主义人格倾向的另一个侧面是怕犯错误。应试教育中,被认为“优秀”的学生,是在考试中做对题目最多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更愿意寻找“正确的”答案,模仿“正确的”方法,而不会试着去探索,更不会冒着失去应试优势的风险去思考那些尚没有答案或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进入大学,尤其是进入职场以后,人们碰到的许多问题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害怕犯错误的人,往往在需要他自己探索、自己承担后果的事情上退避三舍,宁愿躲在角落里逃避责任。虽然相对于别人,他犯的错误少,但他在能力和创造性方面的提高也十分有限。
过分讲究计划性也是完美主义人格的特点。中小学时期的学习,是按照严格的计划进行的,这种模式化的学习留给个人按兴趣去索求知识与技能的机会不多——父母、教师用尽一切方式保证学生能够按部就班走完每天、每学期、每年的求学之路。然而,大学及以后的生活再也难有如此完美的可控性与计划性。这对于热衷于计划和控制的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在大学里,许多完美主义的大学生经常波动于“订立完美计划—计划被干扰—情绪崩溃—继续设定完美计划”的循环往复里。他们在大学毕业后,也倾向于选择那些可控性强、变化小的职业。
过度控制者往往是“细节控”和“局部控”,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大学里,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准备在课堂上展示的PPT,他们花在调字、修图、设计超链接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们思考内容所付出的时间。在聚焦于并不重要的细节时,他们体验到了完善任务的快感,可惜这种“完善”是偏离重点的。在可控的事情上努力完善细节,可以规避探索关键内容所必须面临的不确定感。
高标准倾向也是完美主义者的特点。如果只是在一两个领域拥有高标准,例如,一个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达到上乘的水平,或者一个企业家立志创造最好的产品,这可以成为有助于事业发展的动力。但如果这个人不单想要最出色的事业,又想要最幸福的生活呢?此外他还想要最健康的身体、最安全的环境……完美主义者处处都要“最好的”,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会发现,很大一部分人在中小学阶段是面面俱到的“优等生”。
处处都要极致完美,努力避免错误、谨小慎微的人,在少数职业里或许能够游刃有余,而在更多的职业里,他表现出的工作能力的平庸与他在中小学时期的“优秀”形成明显对比。可以说,很多学生在高考之后,后面的人生依然被完美主义纠缠,以应试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活得手忙脚乱却没有实效。
除了完美主义人格倾向,也应与一些长期应试学习塑造的极端心态与性格特征告别,例如,工作狂倾向、过于好胜与嫉妒、热衷于人际比较、数字化倾向、学历歧视倾向。
(心香一瓣摘自“三联少年刊”微信公众号,郭德鑫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