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段发生在课堂上的对话。
在课堂上,我们跟孩子们一起读了一本非常有名的顽童小说《玛蒂尔达》。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早慧聪明的小女孩,在一所专制学校里面的遭遇。于是,我们就借助文本所创设的场景跟孩子们聊起了体罚这个话题。
当我们谈到“连坐制惩罚”——因为某一个学生的行为而无差别地惩罚所有同学时,教室里简直炸开了锅。每个孩子都有很多的话想说。当时有一个孩子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他所在的学校舞蹈教室门口有一块地面在修缮,工人们在上面搭了一块铁板。学生们进教室,都会踏过这块铁板,发出一些声响。有的孩子比较调皮,故意使劲地跳上去,发出很大的声音,觉得特别好玩。维护秩序的班主任看到后便制止大家,结果没有用。于是老师就发飙了,惩罚所有男生做20 个俯卧撑,做完才许上课。
这个孩子说起当时的场景,特别生气,也特别委屈。因为他总是尽可能安静地通过,自己没有做错,却被惩罚,这很不公平;而且又只惩罚男生,不惩罚女生——双重不公平。他还进一步指出,老师这样的做法会破坏师生关系,制造男女生对立。
这个孩子有理有据地批判了老师的做法,没有因为对方是老师、是权威,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老师的要求、指令都是合理的。这是批判性思维最直接的一种体现——质疑。
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在对孩子的愤怒和委屈表达做了充分接纳和同理之后,我们接着问了他一个问题:既然连坐惩罚有这么多问题,班主任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想树立自己的权威,让我们都服他。”“他跟我们男生有仇,就想拿男生出气。”孩子们七嘴八舌,一个个代入感都很强,而且越说越生气。但是,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呢?例如,有没有可能这个老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惩罚方式是有问题的?还有没有可能,他知道这种惩罚方式不对,但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一个孩子马上质疑,怎么会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谁犯了错,就惩罚谁。
可是,现场只有一个老师,却有很多学生走过去,老师可能根本搞不清楚噪音是谁发出来的。怎么才能知道是谁在发出噪音,而只惩罚那些违规的人呢?孩子们觉得这不难处理:老师可以询问班里的同学,让大家相互指认到底是谁在发出噪音,实在不行还可以去调监控。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这样做的话,老师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搞清楚是谁发出的噪音呢?——很可能要整整一节课。所以,比起明察秋毫地调查判断,一股脑惩罚所有人显然是效率最高的。
可老师为什么又只惩罚男生,不惩罚女生呢?发言的男孩想了想,告诉我们:当时故意跳上去发出声音的,确实是男生居多。只惩罚男生,惩罚的准确率会高一点。
这个时候,班主任面前其实是有一道选择题的:你更愿意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实施公平、公正的惩罚,还是会为了效率,而委屈一些并没有犯错的学生呢?面对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孩子仍然相信,公平是更值得追求的价值。
那为什么班主任会觉得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呢?孩子们分析道:他可能身上有很重的教学任务,学校对老师有严格的考核;他每天面对那么多学生那么多事,每一件都追求公平真的会特别累……各种现实条件限制,老师可能确实很难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