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泰蓝花瓶到月壤

前不久,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采样,在月球表面抠出一个中国的“中”字。这一切,离不开绕月探测工程、嫦娥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的付出。从“资源二号”到嫦娥系列工程,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他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

1945年,叶培建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从小便知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我得做一点事情”。

1978年,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在瑞士留学期间,叶培建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那里展出了代表世界各国最高知识水平的作品。有一件展品让他深受震撼,那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它的所属国是美国。而同期参展的中国作品,是景泰蓝花瓶。

一个预示着未来,另一个则代表过去。它们之间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一种使命感从叶培建的心底油然而生。

他在瑞士求学5年, 毕业后立即回到祖国。当时,有人问叶培建选择回国时经历了什么思想斗争,叶培建说:“没有斗争,自己从来没考虑过留在国外,问这个问题,是小看我了!”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已过花甲之年的叶培建以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身份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当年的那块“岩石”终于不再高高在上、只可仰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没有创新,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哪来的赶超。”叶培建说。

嫦娥一号任务成功后,有人反对继续发射嫦娥二号。叶培建据理力争,保住了嫦娥二号。到嫦娥三号,他还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技术改进和创新,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到了嫦娥四号任务时,争议再次出现。很多人主张仍然正面着陆,因为这样有把握、更安全。关键时刻,叶培建力排众议,坚持让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我们搞科学探测,不应该怕失败,每一步都要有创新,要干一点别人没干过的事。”最终,嫦娥四号攻克了在月球背面的通信和安全着陆难题,创造了世界第一。

就在嫦娥五号任务启动前,叶培建又一次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竟发现那块月球岩石依然在摆放着。他十分有心地拍下了照片,回国后,给团队的主任设计师一人赠送了一张,以此激励大家。

终于,2020年11月24日发射的嫦娥五号不负众望,不仅带回了1731克月壤,还首次实现了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又开创了一项世界先例。

从1978年看到中美展品的那一刻到今天,叶培建奋斗了近50年。尽管现在已经不在核心领导岗位,但他依然每天不到8点就到办公室开始工作。

叶培建说:“搞航天要有谨慎、客观的态度,但在有机会、有条件时,目光一定要长远,步子要迈大一些。”叶培建常常告诫年轻的航天人,深空探测的意义绝不仅仅来自科学探索本身,它是大国力量的象征。“我们要憋着一口气,我们是为国家荣誉而战!”

(摘自《中国科学报》,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