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视剧爱叫《××传》《××行》

近期两部热剧《玫瑰的故事》《墨雨云间》,名字都新奇又抽象。而以前,网友甚至总结出了国产剧的起名套路:一个女人的故事叫《×× 传》,一男一女叫《×× 行》……虽然简单粗暴了点,但也反映出“传”“行”等字眼在影视剧名里出现的频率实在是有点高。特别是《×× 传》,除了“电子榨菜”《甄嬛传》外,《如懿传》《芈月传》《楚乔传》等数十部电视剧也是同样的命名风格。

为何很多影视剧的名字里都有“传”“记”“赋”等字?

“撞名”但不“撞内在”

虽说部分电视剧名的“查重率”有些高,但说实话,这些名字倒也真不是乱起的。

先说各路大女主剧常用到的“传”。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可以用“传”字命名,典型代表就是《史记》里的七十篇列传。此外,一些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主的虚构传奇小说、笔记小说也可以叫《××传》,比如《水浒传》。起名为《××传》的电视剧大多借鉴了“传”字的这两种用法:讲述甄从不谙世事的闺阁少女成长为皇太后的故事是《甄嬛传》,讲述如懿爱情历程的故事则是《如懿传》。

再说《颜心记》《择天记》等剧名中的“记”,它同样是一种文体名,多指“记事状物之文”。

这类文章的内容以记叙人生百事、亭台山水、书画杂物为主,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在影视剧里,以“记”为名的作品也多是在记叙某段故事。例如,《颜心记》讲述了越江郡王江心白和女游医颜南星共同探案的过程,《择天记》则是以陈长生等人组成的主角团“逆天改命”的历练故事为主线,都比较符合“记”的特点。

以古典文学文体为名的还有各种《××赋》。《文心雕龙》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主要特点就是铺陈肆意、夸饰渲染。以“赋”为名的电视剧也有这些特质,《大秦赋》以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为主线,《上阳赋》的底色则是门阀权斗、氏族争端。题材宏大,剧情丰满,画面也都是雍容华贵、古朴大气的风格。

与“传”“记”不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诗歌中重抒情的被称为“歌”,重叙事的被称为“行”,若二者并重则是“歌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典型的例子。而那些以“行”为名的电视剧虽然在形式上和诗歌两模两样,但看在主要内容都是叙事的份儿上,用“行”也无可厚非。

此外,影视剧名的常客还有“令”,日常生活中,这个字一般有指示、命令之意。而《×× 令》之类的电视剧里,一般也有一件具有号令作用的事物作为线索。比如,电视剧《陈情令》里,主角魏无羡就拥有一支可以“号令万鬼”的笛子“陈情”;《侍神令》则把阴阳师和小妖之间“生死与共、永不背叛”的契约称作“侍神令”。

总结下来,在电视剧里,剧情围绕一位主角展开的基本叫《×× 传》,要是讲一对情侣或一群人的故事可以是《×× 记》,想要带点复古韵味就用《××行》,故事背景很宏大的干脆就叫《×× 赋》,以剧中某事、物为故事主线索的则可以选择《××令》。

“撞名”到底为哪般

既然上述字眼的“撞名率”如此之高,为啥制作方还要这么起名?

近几年,许多小说、漫画被搬上了大银幕。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亦舒的《承欢记》、夏达的漫画《长歌行》等作品在被改编成影视剧后,都沿用了原本的名字。

当然,有些电视剧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著小说曾经的名字就叫《庶女·明兰传》,改编后的剧则借用李清照的词来命名,算是跳出了《×× 传》的套路。

还有些影视剧用“传”“记”“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气质”。很多用来改编的小说名“网感”比较重,如《11 处特工皇妃》《本王在此》等。为了打造电视剧的文化品位形象,这两本小说的改编剧分别被命名为《楚乔传》《与凤行》,即使叫《×× 传》《×× 行》有“撞名”之嫌,也好歹比原名要合适。

其中,“传”字又比较特殊,以这个字为剧名的,大都是古装剧,且剧集不短。这也没毛病,史志编纂里讲究“生不立传”,要讲述一个人完整的一生,起码也得是大半生,才可用这个字。虽然影视剧不是严格的传记,但也大都遵循这一“规矩”。

“记”“赋”等字虽未严格说明必须用于讲述一个人的一生,但也都是长故事,因此,以这些字命名的影视剧,剧集一般很长。

当然,名字终归只是影视剧的“皮囊”,好内容才能赢得长久。

(摘自“壹读”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李雅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