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被确诊为“野孩子”

现代人总是被诟病,原本应当“撒野”的年龄,无论是孩童还是青年,多了老成、少了意气,多了规训、少了野性。究竟什么才是真的“野”?或许野性,有着更广阔的外延。

真性情

看一个人有没有野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具备真性情。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真性情同样需要“发乎情,止乎礼”。在合理的范围内,一个人可以做真实的自己而无须有愧疚之心,这绝对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活法。这样的人,既可以活得大开大合,也可以活得谨小慎微,但唯独不会活成“别人眼里的我”。

不“宅”

“野孩子”鲜有不爱出门的,他们热爱的生活总在房门之外。虽然不见得是户外达人,但他们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论在世界另一头的尼罗河畔,还是咫尺之遥的村头水沟,“野孩子”总能找到心安之处。

不需要安全感

这句话的全句是:不需要安全感,才是自由。对于野性难驯的人来说,他们的安全感并非全然没有,而是存于心中。他们的内心强大而牢固,很难随着他人的言语、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起伏。在这些人眼中,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是他们能得到快乐的地方。“野孩子”是结结实实的乐观主义者,靠自己提供多巴胺。

随波逐流?No !

野性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一种不妥协、不追随的美。它可以是出格的,但绝不是被规训出来的美。所以,一个“野孩子”很难对潮流顶礼膜拜,Ta不会认为一定要住在大平层才算得上功成名就,更不会“假装在户外”——其实是在距离小区1.5公里的口袋公园里——大言不惭地称自己是“自然之子”。在“野孩子”的眼中,无脑地追随潮流是缺乏自信的有力证明,让自己舒服才是上乘之选。

永远有爱的能力

很多人年纪轻轻便声称自己对爱情了无兴致,由于受了一些爱情的苦,便再也不想踏入爱河。“野孩子”可不会这样。他们身上总怀有赤子之心,哪怕在情海里沉浮多年,甚至遭人背叛,“野孩子”也不会轻易摆出一副看破世事的样子,他们永远是爱情里的乐天派。

变形虫

“野孩子”具备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不惧怕周遭世界的变化,也不会因为转学、换工作、去外地生活而苦恼、自卑,深信自己走到哪儿都能闯出一片天。这类人天生对自己有一种奇特的笃定感,他们总是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童心未泯

“野孩子”一定是充满童心的。他们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变得油腻世俗,而是始终对那些在成年人眼中没用的事情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他们可以在一群蚂蚁的身上找到心灵的慰藉,也可以在60岁的年龄和孙子一起看《猫和老鼠》,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是有担当的成年人。他们虽然躯体爬满皱纹,但心灵仍如婴儿般稚嫩。

强大的内心

说到底,“野孩子”是一群有着强大心脏的人。这样的人并不多见,但一旦见过,就让人过目不忘。他们经历过的挫折并不少,甚至经常要为自己的野性买单,但总的来说,他们很难被生活打倒在地。毕竟,内心的强大无论是先天就有还是后天习得,都难能可贵,而这种品质总能让“野孩子”们走得更远。

(摘自《新周刊》2024年第9期,稻荷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