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的丰碑

当看完桐庐瑶琳仙境景区瑶琳洞中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和石笋景观后,我很想搞清楚它们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就追着讲解员求教。阳春三月,坐在景区的一棵大树下,我与女讲解员的交流越来越像一条向着远处蜿蜒而去的河。

讲解员梁慧很沉静地告诉我,地下的流水在以自身力量拓出溶洞之后,紧接着就会创造沉积物。这时,流水的身份开始从探险者转变为艺术家,而其永恒不变的耐心却一如既往。事实上,沉积物的产生在溶洞的开拓过程中就已同步开始,只是在溶洞空间变大之后才更为明显,对流水自身来说,这也更为便利。

“由于气候、雨量的变化,以及洞顶土层、植被的逐步加厚,地下水的流量和流速都会受到影响。而在水流变慢的情况下,含有石灰岩溶蚀成分的水就会点点滴滴垂落,落在地上,然后一点一点地累积,朝上长成或直立或倾斜或弯曲的笋状、塔状、扇状、柱状、藕节状、花朵状、水母状的石笋;如果在垂落的过程中凝固,就会朝下形成冰柱状、吊灯状、钟乳状、葡萄状、空心麦秆状的钟乳石,而一旦石钟乳和石笋上下对接,就会连接为令人震撼的石柱。那些在溶洞形成过程中坠落的巨大块石,如果没有被地下水裹挟而去,就会变为基石,被从洞顶垂落的碳酸钙溶液渐渐包裹,然后点点滴滴、层层叠叠,形成钟乳累累、千姿百态的滴水石。瑶琳洞中很多规模巨大的石柱群,都是这样形成的。如果这些钟乳石紧贴石壁,且密集成列,就会形成钟乳石幔、钟乳石旗。另外,在很多游人看不到的第四厅地下水道和没有开放的第五、第六厅内,还有很多的洞穴梯田、洞穴珍珠……”

这真的是一个神奇而伟大的创造过程。那么,水流究竟需要用多长的时间才可以造就一根石笋或石柱呢?“当然很慢!” 梁慧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平静地说,“即使在气候、水量和洞顶渗透情况都足够良好的情况下,钟乳石每增长一厘米,都至少需要七八十年的时间。”

这是一个令我惊愕的回答。直到梁慧告诉我,洞中的那些高八九米,甚至十余米的石柱,都是三百万年时间以上的产物,我才忽然明白,我刚刚在洞中浏览的两小时,几乎每一步都是在与时间之谜擦肩而过。那些罗列在洞中的钟乳石,都是浩瀚时间的见证。而瑶琳仙境则是被流水深藏在地底的宇宙计时器。来到这里,便是来到时间隧道的最深处,过往、此刻、未来,在一束幽光中交集在你探寻的眼前。

我不禁沉思,七八十年,不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一生吗?我们用此时间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如果说,注定要庸庸碌碌,在焦虑与惶惑中荒废光阴,那么不如俯下身来,向地下的流水学习。学它的不急不躁,慢中求进,久久而为功。如若可以用精神的流水冲刷生命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在七八十年的一生中积累点滴而略有所成,那是否也可以视为一座“一厘米的丰碑”?

(摘自2024年4月22日《新民晚报》,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