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叛逆中成长的英雄

有一个人,从小就表现出“英雄气概”:上幼儿园大班时,放学回家,会主动当小班同学的领队,保护他们免受别人欺负;上小学时,经常玩打仗游戏,有一次在“枪林弹雨”中把一个同学的脑袋砸破了,缝了三针,他存在老师那儿的零用钱全都变成了对方的医药费。

虽然有点野,但他却努力读书,所以成绩优良。不过到了十三四岁时,他开始显露青春期的叛逆性。有一天上课时,他手里拿着一支笔转来转去,老师看到,就把笔没收了。他很不高兴,觉得自己既没说话,又没影响别人,干吗没收我的笔?于是,他拿起另一支笔继续转啊转,结果又被老师没收了。他不服气,又从铅笔盒里摸出一支笔,想跟老师“抗争”到底。那一节课他接连被老师没收了四支笔。老师火冒三丈,而他也是一肚子气。

不久,老师亲自登门做家访。老师拿出自己没收的四支笔,向他同为教师的母亲告状:“我没收一支,他就又拿出一支,这孩子是不是故意气我呢?”父母连忙为“疏于管教”向老师赔不是。老师走后,他就挨了父亲的一顿打。但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挨父亲打,因为这次教训让他学到很多,也改变了很多。

他就是日后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自太空归来,他成为众人欢呼的英雄人物。在自传性质的《天地九重》一书里,他特别提到了上述“转笔事件”。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挨打,而是挨打后父母对他的开导:“你可以自由,可以调皮,但要遵守有形或无形的规则,在一定的限度内,老师、家长或者社会可以容忍,超过了这个限度,你就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可能是大家对你的失望,而你必须独自承担所有后果,接受应得的惩罚。”

遵守规范不只是维系人际和谐和社会秩序所必需,更是做一个有品格、负责任、有尊严的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做人如此,工作如此,登上太空更是如此。从载人飞船的制造、运转到操作,没有一项不需要严格的规范,杨利伟能切实执行和完成任务,显然与他在青少年时代从教训中得到的体悟有关。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韦伊说:“想成为英雄,一个人就必须先对自己下命令。”

(王小错荐,小栗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