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洞:虚拟世界侵入现实

最近,一部悬疑题材的网剧引起了热议,你和周围的朋友都深陷其中。每天第一时间追更之后,你们都激烈地讨论,根据蛛丝马迹提出各种猜想,探寻背后掩藏的真相。

最后一集的尾声,主角终于找出了幕后真凶。然而,大结局的镜头却聚焦到一间缓缓打开的密室大门,这似乎预示着下一季还有更大的悬念亟待揭开。

意犹未尽之下,你一边继续和朋友讨论剧情未来的走向,一边回看电视剧,截取可以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突然,一条弹幕引起了你的注意:电话可以拨通。而此时画面里主角正在呼叫那个最后被揭示为真凶的人的电话号码。

犹豫再三,你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画面里的号码。电话接通了,对面传来真凶阴沉的声音。他告诉你,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中,季终看似圆满的大结局其实还远远没有结束。这显然是一段预先准备好的系统录音,最后以一段杂音收尾。

你觉得很兴奋,电话证实了一部分你的猜想。可同时你也有些困惑,幕后真凶除了炫耀他的阴谋,并没有预告下一季电视剧的内容,这似乎有些反常。带着好奇,你把这个发现分享给朋友们,大家也纷纷拨通了电视剧中的电话。其中一个朋友敏锐地指出,录音最后那段杂音,其实是摩尔斯电码。

你兴奋地打开了电脑。虽然对摩尔斯电码一无所知,但简单地搜索就能找到电码对照表。这段密码很快被解析了出来,是由几个单词组成的短语。你在浏览器中输入这串字符,在后面加上“.com”,按回车键确认后成功跳转到一个网页。

打开的网页是剧情中幕后真凶所属培训机构的官方网站。在团队的介绍页面里,依然展示着真凶的职业介绍,看来剧中真凶的伏法还没有影响网站的更新。你好奇地浏览着网页的内容,和剧中的背景差不多,培训机构主营的是针对都市白领的职场课程。首页显示着引人注目的限时折扣,点击进去发现需要填写一份资格申请表。

题目并不多,无非是一些职业基本信息。你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勾选回答,点击提交,网页却显示验证失败。

修改了几次,结果都是一样。你突然想到,这个网站其实来自剧中的虚拟世界,那么这份所谓的“申请表”或许也是来自虚拟世界的谜题。

剧中主角与幕后真凶第一次相见以及最后对决的地方都是这家培训机构,或许主角的职业信息会是解谜的关键。有些问题可以在剧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在剧中却并没有介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你在某求职网站的搜索框里输入了主角的名字,一张熟悉的剧照作为头像出现在眼前。

求职网站上主角的简历补充了“申请表”上其他问题的答案。对照填写之后,网页终于跳转到一个FTP 站点,里面排列着10个文件夹。文件夹的名称是不同的姓名,除了已知的主角名字,其他9 个都是陌生人。

依次打开文件夹, 里面除了填好的“ 申请表”,还有一些不同的文件。有的文件是照片和图像,有的文件是音频和视频,也有不明的文本文档。你把最新的发现分享给朋友们,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你们发现9 个人的信息显示,他们分别来自国内9个不同的城市,其中名叫张三的甚至和你同城。

张三的文件夹里包含了一张街景照片,一张精致的钢笔画和一份奇怪的文本文档。照片里的街景隐约可见路牌,在地图里面搜索这条路名,打开街景地图,自东向西的角度和照片基本一致。文本文档里是一道中学难度的数学题。经过一番计算,正确答案是一个两位质数。把这个两位数作为门牌号,在街景照片中的马路上可以找到一家酒吧。你打开点评网站,搜索这家酒吧。环境照片的第三张就是文件夹里的那张钢笔画。看来张三与现实中的这家酒吧一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你跟着导航来到了线索指向的酒吧。时间尚早,店里的客人不多。你环顾四周,吧台背后墙上的一组艺术画引人注目,左数第二张不正是张三文件夹里的那张钢笔画吗?你询问酒保,这幅画是否与那部电视剧有关。酒保会心一笑,一边恭喜你找到了答案,一边取下了画框。他从画框背后取出一个信封,这里面有你想了解的一切。

原来,与电视剧中主角的遭遇类似的还有来自不同城市的九个人,张三也是其中之一。按照设定,他们都曾被关在剧情最后缓缓打开的密室中。投资方已经投拍完成了后续的院线电影,故事也与密室有关。

张三的信封解锁了电影九分之一的海报,当九个城市信封全部被找到,电影的宣发工作将随着完整的海报揭示而正式展开。信封里还有一张邀请函,由于是找到信封的九人之一,你将受邀参加不久之后举办的电影首映礼。作为网剧的粉丝,这对你来说可是莫大的惊喜。

以上这个故事虚构了一场ARG的基本流程,最开始的电话号码在这场ARG中被称为“兔子洞”。这个短语来源于《爱丽丝漫游仙境》,故事中爱丽丝就是掉进兔子洞而进入了仙境,在英文语境中也就被用来比喻进入未知领域的入口。通过这个兔子洞,参与者们一同走进了这个名为ARG的奇妙仙境。

ARG,全称Alternate Reality Game,译为“替代现实游戏”,在国内还有“侵入式虚拟现实游戏”“平行实境游戏”“另类现实游戏”等不同的译名。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与现实世界的息息相关是这个领域最独特也最有魅力的地方。

很多人会把ARG与此前大火的增强现实游戏(AR 游戏)搞混,后者因为2016年任天堂开发的手机游戏《宝可梦,走!》(Pokemon Go)的流行而名声大噪。这类以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支持的电子游戏,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一定时空中叠合,使玩家可以通过特定的设备(例如手机、眼镜等)获得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ARG 与之不同的是,它并非将一个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叠加于现实世界上,而更像是让现实世界成为它所营造的虚拟世界的一部分。虽然在类别中被称为游戏(Game),但有趣的是,ARG的核心理念却是“这不是游戏”(This Is Not AGame,缩写为TINAG)。因为ARG 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否认并掩盖这是一款游戏的事实,而这种方法旨在为参与者创造更具沉浸感的体验,模糊现实与游戏的界线。

ARG 利用各种谜题赋予参与者充分的主动权。无论是积极主动的核心玩家还是默默潜伏的休闲玩家,这种基于现实经验的解谜过程,让虚拟世界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侵入每个人的现实。设计或是运营ARG 的人,被称为木偶大师(puppetmaster),他们既是玩家的盟友也是敌人。一方面,他们制造了一系列的谜题,但另一方面,木偶大师也会躲在幕布后面,为解谜提供各种有用的线索和资源。虽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会设计线下的互动,但脱离网络,彻底侵入现实无疑是ARG 最有魅力的地方。

虽然ARG诞生已有20多年,但在中国仍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这一方面是因为几乎截然不同的互联网生态,推特、脸书这些社交平台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充分的沉浸感。另一方面,语言环境带来的信息差也导致英语世界的协作交流很难深入中文现实世界。2020 年初,荷兰独立游戏制作团队锈湖工作室为游戏《白门》(The White Door)开发的衍生ARG《地下室》(The Basement)中,最终的线下谜题之一就设置在上海,由一名中国玩家在同年1月23日成功解锁。这也是ARG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活动,本文故事中虚构的线下解谜场景也借鉴了一部分这次活动的过程。

笔者作这篇文章,也是希望向中文读者传播介绍ARG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信息碎片化和资讯短平快的当下,或许我们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拥抱另一个面向未来的新世界。

(摘自《读库2401》,宫可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