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打打杀杀,写英雄好汉。
《三国演义》里有五虎将,《水浒传》里也有五虎将。《三国演义》里的五虎将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水浒传》中的五虎将是关胜、林冲、秦明、董平、呼延灼。关胜是关羽的后代,不但长得像,也使一口青龙偃月刀。林冲是“豹头环眼”,手使丈八蛇矛,也像极了张飞。董平和赵云都是年轻英俊,马超和秦明都很勇猛,呼延灼和黄忠也有类似的地方(在一些版本的故事里,呼延灼晚年因抗击金兵阵亡)。《三国演义》里有诸葛亮,《水浒传》里有吴用和公孙胜。《三国演义》里有刘备,《水浒传》里有宋江,二人都是以仁义出名,动不动就哭,可是大家就喜欢跟着他。
但是,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两部书里对人物的称呼不太一样:《三国演义》里,习惯称为“英雄”。《水浒传》里,习惯称为“好汉”。当然也可以调换过来,你把梁山一百零八将称为“英雄”没什么问题,可是要把诸葛亮、郭嘉、庞统,甚至周瑜、鲁肃称为“好汉”,是不是有些怪怪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先看一些表面的不同:
第一,三国英雄的武器比较单调,绝大多数是刀和枪。关羽的刀,张飞的矛,赵云的枪,你可能比较熟悉了,但突然问你东吴大将韩当使什么兵器,好像很陌生。其实韩当出场的时候,书里明明写着“使一口大刀”。谁知十七年后赤壁之战时,韩当和焦触交锋,“手起一枪,刺死焦触”。难道是韩当玩刀玩腻了,这时居然又使起枪来了?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事实上你根本不会注意他用什么兵器。所以《三国演义》注重的,是这个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而不是上战场的武功。
但《水浒传》的兵器五花八门。光五虎将的兵器,就是刀、矛、枪、狼牙棒和铁鞭,竟然不重样!此外,武松的戒刀,鲁智深的禅杖,李逵的板斧,解珍、解宝的钢叉,项充、李衮的藤牌,燕青的小弩,扈三娘的套索,出身农户的九尾龟陶宗旺的兵器竟是一把铁锨。区别水浒好汉,兵器是很重要的标志。兵器可以代表人物性格,而且从不更换。
第二,三国英雄的本领比较单一,武将就是在马上打仗,文官就是坐在营寨里出谋划策。但是水浒好汉的本领五花八门,除了五虎将这样专职打仗的武将,还有打探消息的戴宗,缝军旗战袍的侯健,写文书的萧让,刻印章的金大坚,杀牛宰羊的曹正,飞檐走壁的时迁……
第三,三国战争的规模大,水浒战争的规模小。三国里打仗,动辄就是“精兵数万”,甚至“八十三万人马”。可梁山最开始只不过“五七百小喽啰”,鼎盛时期也不过一万多人。所以,梁山好汉总要亲自上阵,带头拼杀。
二
看完这些表面的不同外,我们就可以找一找深层次的不同。水浒好汉和三国英雄最重要的不同就是:他们的出身不一样。
大多数三国英雄,不是豪强大族,就是文人名士。曹操的父亲曹嵩当过太尉;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一直是朝廷重臣(相当于蔡京);孙坚父子都是太守级别的官员,董卓、马腾、刘表、刘璋、公孙瓒等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地方军阀。
“好汉”这个词,宋代之后,一般是称呼底层社会的英雄的。所以三国英雄里最像水浒好汉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即便如此,刘备恨不得把“刘皇叔”三个字写在脸上,让所有人知道他的贵族血统。诸葛亮说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实那是他谦虚。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可是豫章太守,诸葛亮自幼跟随叔叔生活。没有诸葛玄的支持,诸葛亮怎么可能一边“躬耕陇亩”,一边却对天下大势了解得如此透彻?周瑜是江东名士,精通音乐,“曲有误,周郎顾”。而梁山上精通音乐的铁叫子乐和,只是一个民间歌手,在登州监狱当狱卒;善于吹笛的马麟,只是个闲汉。
所以,三国是贵族、高官、豪强、名士的游戏场,没有普通百姓什么事。但水浒好汉出身都是底层社会。宋江是县里的小吏,吴用是教书先生,公孙胜是游方道士。梁山主要战将,除了呼延灼官职稍高之外,关胜是巡检,林冲是禁军教头(普通武术教练,虽然“八十万”很唬人),鲁智深是提辖,都是低级军官。再往下,三阮是渔民,刘唐是流浪汉,李逵是狱卒,张青、孙二娘是小酒店老板,王英是赶车的,郭盛是卖水银的,石秀是贩牛马的,汤隆是铁匠……即便有钱的如晁盖、卢俊义、李应、穆弘,也只是土财主,而绝不是权贵。
用一句话概括,梁山好汉的主体是市民阶层。因为来自底层,所以他们没有制式的兵器,兵器都是拣自己顺手的用。因为来自底层,他们引人注目的刻印、裁缝、打铁、兽医等技能,都是谋生的本领。因为来自底层,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鲁智深赶路,想的是如何找碗粥喝;林冲在草料场,想的是如何打酒暖身子;武松在柴进庄上,想的是下一个地方去投奔谁。而不是像曹操和刘备,坐在花园里,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英雄早已不需要为吃饱穿暖发愁,他们想的事情更宏大、更长远。
三
但是,这样说来,《水浒传》就比不上《三国演义》吗?不是的,对底层社会的描写和关注恰恰是《水浒传》的优秀之处。这就反映了更深层的不同:两部书的重点不一样。
即便是在《三国演义》里,打仗也需要军旗战袍,调兵遣将也需要写文书、刻印章,武将们打完仗也得吃喝,这些基础工作总得有人做。可《三国演义》是不管这些的。刺探军情,只要一个“探子来报”就可以,然后高层就开始商议军机大事了。至于这个探子在敌前吃了多少辛苦,担了多少风险,姓什么叫什么,《三国演义》是不关心的。
你看到三国英雄叱咤风云,可曾想过:他们的战马病了谁来治?他们的盔甲坏了谁来修?可曾好奇过:廖化当年是如何落草的?甘宁早年为什么做水贼?张角兄弟经历了什么,一定要造反?
《三国演义》写押运粮草,几句话就到了前线。你可曾想过:这些运粮的士兵,如果赶上酷暑怎么办?他们辛苦不辛苦,想不想家?《三国演义》里,几句话就打下一座城,你可曾想过:城里小贩的生意还能不能做?晚上居民能不能出来闲逛?会不会有人趁火打劫?
每个小人物的经历和情感,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价值甚至比英雄们的龙争虎斗更宝贵。但这是粗线条的《三国演义》不能告诉我们的(当然,这也不是它的任务)。它只关心打下了哪座城,占领了哪座关。即使是顶级英雄如刘关张、诸葛亮,也不过是天下大局棋盘上的一颗颗棋子。
《三国演义》没告诉你运粮的士兵的处境,但《水浒传》细细地告诉你了:杨志押送生辰纲,热得嘴里冒火;《三国演义》没告诉你乱兵进城时老百姓的遭遇,但《水浒传》细细地告诉你了:“剿匪”的官兵下到三阮村子里,就要大吃大抢,老百姓不堪其扰。《水浒传》没写皇帝和大臣是怎样商议大事的,但告诉你社会的底层是什么样的,官府小吏如何敲诈勒索,街头泼皮如何横行霸道。
所以,《三国演义》宏伟,《水浒传》细致。《三国演义》放眼的是天下大事,《水浒传》着重的是个人经历。《三国演义》是“鸟瞰”,《水浒传》是“特写”。因此,你会发现,《水浒传》写千军万马打仗,反倒没那么好看。《水浒传》最擅长的,就是给你讲一个个好汉的故事,你跟着他们的视角,和他们一同悲喜,一同去看更大的世界。
(摘自《为孩子解读〈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佟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