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师林语堂曾对“孤”“独”二字做过有趣的“拆字新解”: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
“孤”与“独”分别拆开,是子与瓜、犬与虫。寥寥二字四旁, 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小孩在棚下捧瓜嬉笑,小狗欢叫着在青石老巷中逐蝶,垂垂老矣的“我”独倚桥边,目睹人间笑语,却不禁反衬出些许晚年的孤独心境。
和“孤独”类似,不少汉字都是由两个各有含义的单字组成的。通过“拆字”这一有趣的玩法,人们也可以借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不同理解。
停:人+ 亭
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路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补充体力、蓄积精神,以走得更快、更远。亭者,停也。“停”字,是一个“人”和“亭”靠在一起。
蒋勋说过:爬山时遇到亭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再走了,这里的风景美极了。让自己在亭子里歇息,看花开花落,看雁过南天,舒缓心境,捋清前路。
舒:舍+ 予
“舒”,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恰是舍得给予之意。在中国人的理解中,“舍得”,即有舍才有得。自己富足时,不忘有缺乏的人,是一种善良;自己缺乏时,仍能伸出同情的手,则更难能可贵。
福:衣+ 一口田
“福”,左边似“衣”,右边是“一口田”。古人认为有衣穿有饭吃就是“福”。和古人相比,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丰富,但往往想要更多。但过度的不满足就造成了欲壑难填。其实,幸福不是拥有太多,而是刚刚好。
智:知+ 日
“智”,上知下日,“知”又是矢与口的组合。古往今来的智者大都有静处独坐、日省吾身的习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说:“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站得越高、眼界越宽,越会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想去“更高的地方”,就得学会自省和谦逊。
茶:草+ 人+木
茶,“ 人” 在“ 草木” 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茶是人们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生命如一盏茶水,其中的浮沉与苦甘,是历经世事后选择回归淡泊的人方能品味。
忙:心+ 亡
“心”“亡”为“忙”,人一忙,“心”就丢了。一个行色匆匆的人,往往是一个无“心”之人。一个无“心”生活的人,又怎能把人生过好呢?不妨闲坐,从热闹处回归到生命的本真,为浮躁的心灵养一方净土。
劣:少+ 力
“劣”字的构造:少与力。
若一个人在每件事上都要偷懒,哪怕先天条件再好,最终也不免要在人生的跑道上落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付出,决定你人生的优劣。
患:串+ 心
一“ 串” 的“ 心”, 即多心,患得患失。一种是贪得无厌。这也想要、那也想要,怎能不心生忧虑呢?一种是害怕失去。古龙曾说,你想得到的越急切,失去的可能就越大。对人对事,不妨简简单单,一心一意。
怕:心+ 白
“怕”字,由“心”和“白”组成。内“心”一片空“白”,往往是一个人内心空虚、不自信的时候。唯有不间断地学习、自省,以信念自勉,以仁爱充实心灵,如此内心才有底气,自然不怕、不惧。
夸:大+ 亏
一个自大的人,总要吃大亏。自信与自大不同,前者是气定神闲、不卑不亢,后者往往喜欢哗众取宠,或掩饰自己的无知无能。从更大的层面上说,一个民族也要避免虚假的自大。如梁思成说:“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
(摘自“物道”微信公众号,西米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