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尘里,幸福寸心知

题目:古代先贤的幸福纯粹而又温暖。孔子和弟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孟子认为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的“幸福之我见”栏目投稿。

幸福是什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开篇设问,简洁、明快)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如何活得快乐且幸福,简单且充实?古人先贤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引用名言,强调了幸福的多样性,引出下文,贴切自然)

两千多年前,孔子和弟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天地间,一群知时节的人,一群纯真无忧的人,一群生命在起舞。每读之,我总隐隐动容,为这种天赐的零成本的幸福所感染。所谓大道至简,幸福也是如此!如今,我们的物质世界比庄子、孔子那时丰富得多,但谁敢说比他们幸福呢?物质的多少不是关键,“精神”与“心灵的高度”才具有决定性。只是在这钢筋水泥浇筑的现代都市,我们的感官渐渐钝化了。很多人丢掉了本真的幸福,误以为幸福一定依附于金钱和物质,又或是误以为享尽奢华富贵才有幸福可言。可现实证明,这种幸福可能只是“欲望”而已,难以获得心灵的畅快。(孔子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引发思考并指出时代的症结)

人生很短,幸福很长。孟子认为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铅华洗尽,删繁就简,我们发现,这些朴素的快乐看似寻常,却难能可贵。孟子之语几乎道出了幸福的真谛:家庭平安方可无忧,问心无愧得以安宁,教育天下英才则是享受,家庭温馨、自身修为、社会价值,俨然就是一个立体式的幸福构架。故而,我们需要让自己变得纯粹些,把生活过得平淡些,把幸福想得简单些,用心捕捉一片阳光,一方雨露,追求心灵的安定与满足。(由此及彼,结合孟子的话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更有针对性)

要学会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需要,试着过一种简约质朴的生活,给心灵松松绑。尤其要提醒自己,不要把欲望当成理想,要识别自己真正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找到自我,提高自我,从而真正实现自我。(给出解决办法)

世界的尽头是柴米油盐四季三餐,我们的归宿是人和人之间的彼此守望。孟子的话涌上心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二乐也;心怀理想,报效祖国,三乐也。这就是我对幸福的理解。既如此,为自己所热爱的生活而努力,但愿我们晒干的骨头还能生火,还能为幸福添一把火。(结尾收束自然有力,巧妙地“改造”先贤名句,强化“我”的主体意味,画龙点睛)

(听名师更多讲解、看升格后作文请扫下方二维码)

特邀名师王轲,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探索者,作品散见《语文教学与研究》《南方周末》《咬文嚼字》《青年教师》等。指导学生在各大期刊发表文章若干。

问:如何凸显文章的深度?

答:“深刻”是高考作文评分要求“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发性。

怎样才能凸显文章的深度?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居高临下审察事物,辩证思维剖析问题;二要摆现象、揭本质、挖根源、说危害,讲办法,逐层分析说清所以然;三要抓住规律、厘清关系、对比曲直、驳斥谬论,多方阐发,直言要害。总之,站得高,想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