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明时节,湖北赤壁,一个青春如花的生命遭遇了命运的考验。17岁的高三女孩小雨(化名)因学习压力过大,过量服用神经镇定类药物,不幸陷入了深度昏迷。医生们给出了一个沉重的诊断——临床脑死亡。这无异于宣告了生命的终结。
小雨的父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心如刀割,却只能无奈地接受。在抢救室门口,待悲恸的情绪稍作平复后,他们想到了器官捐赠:女儿善良,从小到大都是热心肠,总想着帮助别人。如果能把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她也一定是愿意的。他们含着泪,在器官捐赠协议上签下名字。而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一举动,让濒死的女儿出现一线生机。
家属签字后,地级医院联系到上级医疗单位,开始走捐赠程序。接电话的是戢(jí)春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捐赠协调员,她的工作任务是负责核对、协调患者器官捐赠相关事宜。收到请示当天,戢春兰就马不停蹄地赶到当地医院。看完患者救治记录,她发现不对劲。第一,脑死亡评断不够严谨。第二,患者心脏骤停抢救及时,大脑功能或许没有完全丧失,还有救治的希望。
家属心如死灰,与医生沟通捐献事宜时,眼神空洞而绝望。戢春兰没敢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只是模糊说道:“我晚点给你回复。”
戢春兰怕自己误判,给家属造成更大的精神伤害。当天,她带着资料找到同事余追。余追是这方面的权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I科主任,从事急危重症医学工作15年,成功救下重症患者数百例。一番沟通后,余追当即断定:患者17岁,身体机能应该很好。这类药物本就对神经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所以,想判断是不是真的“脑死亡”,需要先彻底清除血液的残留药物。戢春兰随即拨通了小雨父母的电话:“你女儿有救,需要转院到武大人民医院。”这一丝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线光明,照亮了小雨和她家人的未来。
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是血浆置换。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细胞间质,属于“血液中的精华”。它很稀有,短时间能收集到的血浆有限。余追团队动用所有资源,也只调来了600ml血浆。眼下只能采用第二个方案:血浆置换+ 两次血液灌流,把血液中的毒素彻底清理干净。
一场手术,从下午做到深夜,医护人员精疲力竭,家属在门外彻夜未眠。终于,第二天上午6 点左右,小雨缓缓睁开双眼,恢复了意识。
小雨身体的恢复状态很理想,体内血液毒素清理得很彻底。经过严格影像学检查和评分,也未发现神经系统后遗症。不久,她便痊愈出院。余追医生欣慰道:“恢复得很好,她来给我送锦旗时,是跟爸爸一起走着来的。”
医者仁心。听闻小雨家庭经济困难后,戢春兰还帮忙发起了社会募捐,她自己也掏了腰包。余追团队成员也在朋友圈接力转发,贡献一份爱心。
戢春兰,这位“生命摆渡人”,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收到器官捐赠报告,我们会第一时间去核对、判断患者的情况。哪怕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救治。我们不会为了救几个病人的生命,而放弃另一个人的生命。”
这场生死波折里的每个人,都是这场医学奇迹的创造者。
(摘自“水木先生说”微信公众号,小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