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时之物等3则

忘时之物

春兰秋菊,夏荷冬梅,人们日日相伴的花木,都是“时物”,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经历生成变坏,即使长寿之物像古松,朝华夕替的短暂之物如木槿、牵牛花,都和人的生命一样,会永远消逝在时间长河里。其生也灿烂,其衰也堪怜。人们面对这时间之物,无法不引起对生命存在的思考。

超越时间对生命的压迫,将人在时间车轮碾压下的呻吟,转换成超然的语言,焕发此生的力量,成了中国艺术的重要主题。中国很多艺术家追求松风竹韵的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从这些相依为命的“时物”中获得力量,做“时间的突围”。

郑板桥给一位朋友画竹,题跋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他画的是一种不为时间左右的精神。

(摘自《四时之外》,北京大学出版社)

想要道谢的时刻

研究室里,我正伏案赶一篇稿子,为了抢救桃园山上一栋“仿唐式”木造建筑。正赶着稿,眼角余光却看到玻璃垫上有些小黑点在移动,我想,难道是蚂蚁吗?终于让我等到那黑点了,把它看清楚后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它们哪里是蚂蚁,简直天差地远,它们是鸟哩,不是鸟的实体,是鸟映在玻璃上的倒影。

也许美丽的不是鸟,也许甚至美丽的不是这繁锦般的五月,美丽的是高空鸟影偏偏投入玻璃垫上的缘会,所以,连这烦虑也可算是一场美丽的缘法了,为今天早晨这不曾努力就获得的奇遇,为这不必要求就拥有的佳趣,为那可以对自己安心一笑的体悟。

我郑重万分地想向大化道一声“谢谢”。

(钱小白荐)

不要对自己视而不见

* 目中有人,首先是不要对自己视而不见。若满目皆人,唯独没有自己,也是最大的缺失。

* 物理学中有一种力,似乎是分子之间的范德瓦尔斯力,它远距离为吸引力;到一个确定的距离,则此种吸引力为零;再近就立即变成很强的斥力。有自尊的人也是这样:平常距离有亲和力,但到极近的距离却反而像有斥力似的无法再接近。

* 所谓的“自我”,应该是在社会联系中占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你既不能为社会联系所吞没,也不能孑立隔离于社会联系之外。

* 两人对话就像对打乒乓球,水准相当之辈方好对局。若是水平悬殊,那就净得捡球了……

(摘自《美文》2024年第7期,飘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