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自己的头脑伸出触角

特邀名师于晓冰,字水寒,初中语文一线教师,原创公众号“水寒说语文”主理人,减法教育践行者。著有《减法教育》《用减法教语文》等书。

阅读不是让人成为两脚书橱,简单地把读过的东西存储在头脑之中,而是务必要让头脑伸出无数的触角,将正在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和自己曾经阅读过的内容相联系,这样,阅读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下面以本期《青年文摘》中的文章为例,做一些实操性的说明。

《把字句变成被字句》,写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有各种因素促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在阅读过程中,要想一想你有性格发生变化的同学或者朋友吗?你自己发生过这种变化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代号:青丝计划》讲述女孩们为了保卫长发斗智斗勇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对校规校纪做一些思考,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不是非得读长文才能有收获,哪怕读豆腐块文章,也能促进思考。

《忘时之物》提到郑板桥给一位朋友画竹,题跋说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读过这一篇,你是否想到了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呢?是否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入的理解呢?

《想要道谢的时刻》中,作者张晓风感慨道:“也许美丽的不是鸟,也许甚至美丽的不是这繁锦般的五月,美丽的是高空鸟影偏偏投入玻璃垫上的缘会,所以,连这烦虑也可算是一场美丽的缘法了,为今天早晨这不曾努力就获得的奇遇,为这不必要求就拥有的佳趣,为那可以对自己安心一笑的体悟。我郑重万分地想向大化道一声‘谢谢’。”

读过这一篇,你是不是会想到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被我们错过了呢?读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的文章会引发思考,读科普类的文章,一样也可以引发思考。

《衡量肥胖的新方法》谈及目前最常用的衡量肥胖指标“身体质量指数”这个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但缺点是不够准确,无法区分一个人的体重到底是来自脂肪还是肌肉,所以科学家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更好的方法。读了这篇文章,应该意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突破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检讨一下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标准,是否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呢?

《披萨,到底是不是大饼》讨论的是“我们以何种方式观察世界”的问题。尽管文章举了很多例子,但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想到更多,想一想自己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是如何在头脑中建立各种文件夹的。而且,还应该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文件夹越多越好,分级越细越好呢?

也有一些时候,可能我们头脑伸出去的触角没有触碰到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的储备还不够。那也没有关系,至少这种阅读可以促使我们对未知发生兴趣。比如读了《干超:用芸芸众生讲述“何以中国”》,那你很可能就由此延展开来,找到《何以中国》这部纪录片看一看。读了《孔子两句话哺育了三位民族英雄》,很可能激发自己读整部《论语》的愿望,想要从中发掘更多宝藏。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有没有一个“妙招”能够让自己的头脑伸出更多触角,让阅读能够真正做到“少投入、高产出”呢?千万不要存有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因为一旦这种心理作祟,就会恨不得把每一篇文章都当成阅读题来做。读《在月球背面“挖土”有多难》,非要在文中逐一找到,甚至记住“挖土”的难点到底有几个,这样阅读就彻底丧失趣味了。

当一个人的阅读背景(包括自身生活以及读过的作品)足够丰厚时,从他头脑中伸出去的触角就会足够多,足够长,就会自然而然地与正在阅读的内容发生碰撞。这种碰撞不是事先规定的,而是自然发生的。每一次有意无意的碰撞,都会成为这一次阅读的收获,也会成为下一次阅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