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总是学我,我不该生气吗

我同桌真的很喜欢模仿我做事。我早读习惯先背作文素材,他也翻出作文素材默背;我喜欢用A4 打孔纸记笔记,他也买来用,甚至经常借我的笔记;就连错题便利贴都要偷偷用同款……真的感觉很不爽,是我太敏感、不够大度吗?

山风之间

你好!我很肯定这不是你的问题。中学时代,我也有过被模仿的体验,后桌时不时就来问我在学什么,要求借走我的笔记。乍一听,无论是模仿学习习惯还是借走资料,都意味着对被模仿者的肯定;但就像讨厌和别人撞衫一样,我们不会希望身边有一个同款的自己——当模仿失去分寸,真的让人很不爽。

为什么你不愿意被模仿

第一,边界感强。就像人们不会随意进行肢体接触一样,在社会关系层面,也会通过建立个人边界来保持心理距离。

英国心理治疗师劳伦·斯泰尔认为,健康的个人边界有利于身心愉悦。一方面,边界感划定我们的雷区,而讨厌被模仿正是因为觉察到他人入侵了那条不能逾越的底线。另一方面,设定个人边界意味着我们可以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必处处讨好他人。

此外,模仿往往伴随着窥伺感,对方时刻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是在监视我们的生活——不仅没礼貌,还让人感到恐慌。

第二,不想被占便宜。我辛辛苦苦做的笔记,为什么要白白给你看?讨厌被模仿说明你的笔记对你来说很重要,你为之灌注了时间与精力。而不想借出自己的学习资料,是因为自己被占了便宜——我们刷过无数次真题模考总结出的考点,他只需要一键复印就能照搬全抄。

社会心理学家沃尔斯特认为,“公正”被理解为付出与获得之比的对等。而在模仿中,对方的付出有一部分来自我们的给予,他付出的少了,而你付出的不变,自然会打破公平等式。虽然不建议在关系中计算给予和索取的比例,但互惠和平衡被打破,感到不爽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他看完我的笔记会不会反超我?这种顾虑很正常也很现实。性格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比起自己的失败,我们更难接受竞争对手的成功。学习方法是你辛苦总结的经验,也是你的竞争优势。如果对方直接拿走效仿,享受方法带来的好处,你就可能面临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

第四,利己是我们的本能。就像偷看你在学什么的人有窥私欲一样,讨厌被模仿的人也有本能的利己倾向。我们希望自己的方法只为自己所用,期望自己成绩更好。而这些想法,都完全算不上消极的自私,而是属于“健康的自私”的范畴。面对被模仿感到不适,也许表明你是一个“健康自私”程度很高的人。实际上,如果对方的模仿和借鉴威胁到我们自身的利益,那么无论是委婉拒绝还是感到不适都没有错。我们不需要因为无法帮助别人感到抱歉,也不必为爱自己感到内疚。

面对“学人精”,该怎么做

如果你是被模仿者——

第一,学会拒绝。英国临床心理学家拉腊·菲尔丁提出请求和拒绝三步骤,确保在不冒犯的前提下坦诚沟通。首先是证实,设身处地体验对方的感受。不要说“我很讨厌你总是偷偷模仿我”,而要说“我理解你很需要参考我的学习习惯,但是……”。其次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直接、具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拒绝外借资料的情境下,可以说“我没办法把资料借给你,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总结,这是我的心血”。最后是强化,告诉对方你为他着想的部分。可以说“如果你真的想借鉴别人的方法,我给你安利几个宝藏学习博主”。

第二,假如拒绝失败,不妨转变思路,顺应对方模仿和借鉴的要求或者行为。毕竟,处处提防只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

你可以试着安慰自己:笔记和习惯可以模仿,但核心的思维方式和对学科底层逻辑的理解学不来;学习方法有适用性,适合你的不一定适合他。如果心理安慰不奏效,还可以尝试和对方交换笔记,如果对方拒绝,我们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回绝他。

如果在对方的窥视和模仿之下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而上述方法都不适用,不妨先去做别的,换个心情,优先保证自己的精力,再考虑应对策略。

如果你是喜欢模仿、喜欢借鉴的人——

第一,建立自我认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模仿是对强大他者的再现,体现出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换言之,窥伺欲和模仿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你时时事事都要借鉴别人,也许就说明你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需要通过模仿别人来成为自己。或许,你需要重建边界感。因为一味地模仿抄袭,不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只能是东施效颦。虽然模仿的成本永远比亲自试错低得多,但后者会使我们慢慢建立思维能力和对学科的理解。

第二,把握模仿的分寸感。如果身边的人身上真的有你想要借鉴的闪光点,可以用虚心求教的方式取代暗地里的模仿。比如,可以夸赞对方,光明磊落地承认自己在学对方的习惯;也可以在付费或者交换资料的前提下,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共享笔记。这种坦诚本身就是边界感的一部分,或许还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第三,换个方式模仿。如果实践证明模仿可取且有用,那不妨将模仿的范围扩大。你可以通过图书、互联网等渠道寻找学霸笔记和习惯分享,尝试模仿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既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也可以在不给别人造成困扰的基础上达成目的。

也许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我们每个人都总是忍不住去模仿美好的人和事。但也正是在模仿与被模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确自我边界,划分自我和他人的区别。

(摘自“Take It Eeeeeasy”微信公众号,子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