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的故事,比你想的更复杂

作为一部中国电影的异类,《周处除三害》借历史典故为片名,一上映就成为影院黑马,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抛开电影,“周处除三害”的历史故事也值得关注。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是一个失足青年的励志故事,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

周处在乡里横行霸道,和水里的蛟龙、山中的猛虎被村民并称为“三横”。有一乡民心生一计,鼓捣周处杀虎斩蛟,本意是想以毒攻毒。周处没有看出这是对付自己的“阴招”,真的上山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斩击蛟龙。见周处一直没有从水中钻出,乡里人以为他和蛟龙一起完蛋了,于是奔走相告相互庆贺。

哪知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钻出水面。他见到乡邻因自己死去而欢天喜地,心生悔改之意,于是跑去找陆机、陆云兄弟,倾诉自己的困惑:“很希望能改邪归正,又觉得自己老大不小,人生最好的光阴已经虚度,恐怕最终还是一无所成。”

见他真心弃恶从善,陆云便鼓励他说:“古人从来重视‘朝闻夕死’,何况你还正富年华,将来前程未可限量,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不用担心美名不能传扬。”

周处从此改过自新,励志好学,志存义烈,言必忠信,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还撰有《风土记》《墨语》《吴书》。其结局也可歌可泣。周处在任上除暴安良,不避权贵,得罪了很多大臣。刚好氐人齐万年谋反,那些大臣想置他于死地,便派他作为前锋攻打叛军。

伏波将军孙秀劝他以家有老母推辞。他谢绝道:“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既然辞亲事君就难再做孝子,既然走上前线就没有打算活着回来!周处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晋书》本传称他为“轻生重义殉国亡躯”的“志节之士”。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写得十分精彩,更足以引人回味的是:周处杀虎斩蛟只是由于乡亲的鼓动,想在乡亲们面前逞能,还是他早有为民除恶的善良动机?

周处后来不只是驰骋疆场的将军,也不只是精明干练的能吏,还是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可见杀虎斩蛟之前不可能不知道这一行动的风险,也不可能看不出乡亲叫他杀虎斩蛟的用意。他弃恶从善的契机是受了乡亲庆贺自己死亡这一事件的刺激,可是这一事件完全可能引出另一相反的情感反应——周处更加仇恨“恩将仇报”的乡亲。他看到乡亲庆贺自己死亡满面羞惭,就对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省。其内在动力是由于强烈自尊,还是由于他的良知未泯?

我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好像是说“坯子坏了”便一生坏。可我们还有个成语叫“脱胎换骨”,这好像又是在说“坯子坏了”并不可怕,只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就可以改头换面重做新人。

周处一生的变化为我们提出了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复杂课题。可惜,这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周处比陆机年长24 岁,他杀虎斩蛟的时候陆机也许还没有出生,更别说陆云了。作家编的故事不合史实,但情节发展很合情理,也符合大众期待,所以我们甘愿受骗。

(摘自《精读世说新语》,广东人民出版社,本刊有删节,佟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