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孩,捧得艾美奖

当地时间1 月15日,第75 届艾美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数字艺术家、设计师史敏所在的热门美剧《最后生还者》团队,获得了“最佳片头设计奖”。团队中两位中国艺术家,史敏和曾潇霖,则为中国大陆创下艾美奖的首次纪录,在好莱坞的殿堂上增添了更多东方面孔。

从学校走出仅六年的史敏,以新锐的艺术风格和生猛的青春之姿,闯入全世界影视行业的最前沿,并将好莱坞发出的挑战,变成了一条条发光的履历。

自豪的亚裔艺术家

一尊优美的神像,在镜头中,表皮如花瓣剥落、湮灭,露出人类的象征——大脑,大脑又幻化为字节数据,闪着荧荧的光,在代表“上传”的运动轨迹当中,逐渐汇集成一个人形。

这个由大脑意识组成的UI(上载智能),有人的形状,却无人的实体,像极了古希腊时期人类按照自己的模样塑造的神像。UI 睁开眼,代表觉醒,也昭示了危险来临,故事开始。

这是2022 年热门美剧《万神殿》的片头设计,带有史敏鲜明的创作风格——暗黑美学、未来感或末世感呈现、后人类幻想,融成她标签式的美学特质,又能服务于不同剧情和主题的表达。

“片头设计”到底是怎样一种工作?答案并不简单。在《万神殿》片头制作的前期比稿阶段,史敏以自己独特的视觉风格和理念方案击败了其他三位设计师,最终夺下了这个案子。

《万神殿》的制作成本比较低,片头预算只有23 秒时长,而一般美剧片头的标准时长是60 到90 秒。拿到《万神殿》的故事大纲和第一集剧本,团队需要在23 秒里精确地提炼故事的气质和内核,并且以标志性的、风格化的美学特征,吸引观众的注意。接下来,史敏需要把方案进行细化,完善分镜,推敲转场,打磨3D 模型的灯光和材质。

在片头设计的团队当中,史敏不仅是设计师,也是模型师、灯光师、材质师。整个过程当中,她需要综合调动自己在美术和电影上的双重技能。

设计《最后生还者》片头的时候,史敏已经是一位成熟的设计师。片头项目导演根据剧情,确定了片头的核心概念:“创建一个由微观菌群构建的视觉幻象奇观。”这句话成为团队创作的根源。概念设计环节,由史敏与另一位中国设计师曾潇霖共同完成。他们把这个文件交给另外两位动画师,由他们进行动画模拟部分。

在几乎长达一年的制作周期里,团队每天都会开一次例会,汇报前一天的进展,了解当天的任务。项目导演把控方向,确保团队所有成员没有跑出整体的大航线。讨论形成的文件包,每周都要反馈给出品方,直至成品诞生。

去年,史敏所在的团队获得艾美奖提名。今年年初,结果揭晓,团队获奖,史敏把领奖过程发到社交媒体,并配文:“我们的团队来自五湖四海,这次设计师大多是亚裔,这在好莱坞影视行业是十分少见的,我们为之自豪!希望更多的亚裔艺术家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好莱坞,心里的种子

走上好莱坞领奖台的路途,对史敏来说,是漫长的,却也水到渠成。

1990 年,史敏出生在南京。她从小学画,从少年宫到美术班再到艺考,画画是她表达自己的渠道,也是在现实世界确认自身的方式。高中时,史敏还喜欢看电影。把画画和电影两个爱好结合在一起,她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美术设计专业。

进入大学,史敏发现,电影的美术设计不仅是在纸面上进行的,也包括了电影的场景设计和人物服装造型设计。为了更好地把握这门学问,史敏在大学里还学习了摄影、灯光、编剧,力求对电影有整体认知。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她的爱好就是带上照相机,到大街小巷寻找美的片段和灵感。

电影学院的学习经历,对她后来转向3D 动画领域有非常大的帮助。2015 年,史敏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动画与数字艺术系深造。在她看来,这是对她本科专业的延伸,并非跨界。

来到美国留学,进入新的环境,换了新的专业,一开始,史敏学习上的难点在于语言。因为3D 动画设计依赖对软件的熟练操作,其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如果不把这些词语弄明白,就没办法熟练掌握创作的工具,也就没办法让那些奇思妙想呈现在电脑上。

熟悉语言,反复练习,直至形成肌肉记忆,经过这个枯燥的过程,史敏逐渐学会把自己心中的幻想世界,在数字空间里建成。

史敏第一次实习是在一家广告公司做3D 设计师。公司虽然不大,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史敏第一次接触到好莱坞的项目,是承接DC 漫画改编剧《末日巡逻队》的片头设计。那时她刚进公司,某天,负责《末日巡逻队》片头的项目导演经过她的工位,看到她电脑屏幕上正在做的图,就决定让她加入这个项目。

“只要别人看到你比较闪光的点,他们就会给你一个开始的机会。”史敏觉得,自己只是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才华、勤奋,加上对机遇永不放手,让这名美术生跨越大洋与文化壁垒,最终走上了艺术的殿堂。

获奖后,很多影迷、美剧粉丝、《最后生还者》原版游戏粉丝认识了史敏。更多人开始通过这次获奖关注她的个人作品。

2023 年,史敏的作品进入中国最大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ART021。她希望接下来在艺术界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不久前一天,史敏发了一条朋友圈,配文:“放假放假!”这让我有些好奇,这位新锐艺术家不工作的时候会干什么呢?

除了依然会独自一人拿着照相机出去拍拍照片,史敏喜欢做饭。在北美待了多年,史敏擅长的还是中餐。“做饭也可以是一个很艺术的过程,无论是菜品的搭配、摆盘,还是对食材口感的探索。”在这个描述里,史敏似乎仍然在以一种“建模”的世界观来欣赏烹饪与食物,所谓“专业”,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对艺术的高度敏感与内化进生活的热爱。

(摘自《南风窗》2024 年第4 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