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生活中,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阅读时,我们会与别具特色的文字相遇;旅途中,我们会与多姿多彩的风景相遇;参观时,我们会与多种多样的文化相遇……请以“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与针线的初遇是在奶奶老家中铁盒的一角,未足六岁的小孩对这充满古朴气息的物件迸发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开头简洁,照应题目中的“相遇”。)
“奶奶,你会绣花吗?”在奶奶给我缝制冬衣时,我发问。“我不仅会绣花,什么都会啊,看见的东西没有不能绣的。”奶奶笑呵呵地答道。她手中原本密密麻麻、略显凌乱的棉线,在她的揉搓之下,竟然如此神奇地缠绕在一起,有了章法。我的心也跟着奶奶的手,在脑海中织出一块小小的梦想天地。(迅速切入到“绣”,交代了爱上“绣”的原因。)
奶奶在周日出门买菜,我则偷偷跑到东厢房拿了一把小木椅,踩上去,将衣柜上的铁盒取了下来,因为兴奋而怦怦直跳的心,如同急铃般催促着我回到床上。打开铁盒,学着奶奶的样子,我先将金色的圆圈戴在手上,用针穿过线,再小心翼翼地在一小块样布上缝制着,尽管我那时不会什么技巧,但还是缝出了一朵红色的小花,而这朵花,此后也迎来了盛放的时光。(语言灵动,“这朵花”,一语双关,既指初次绣出的红色小花,又指自己所传承的绣技。心理描写生动,动作描写细致。)
往后,奶奶每次缝补东西时,我都要凑过去看。奶奶见我如此感兴趣,便开始从取线、拿针,一步步教我上针,教我直针绣、平针绣、鱼骨绣等不同的绣法和各种图案。
我拿着针缓慢地从这儿穿到那儿,任何稍微有点复杂的针法,都让我紧张不已,手心出汗。奶奶则不同,她是针线活的一把好手。她年轻时做过织工,做过裁缝,为别人绣过花、赶过衣,现在,她将一切她仍会的、记得清的东西传授给我,使我的绣技突飞猛进。
尽管数不清扎了几次手,记不得流了多少次血,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发展着这一爱好,了解了诸如湘绣、苏绣等众多流派,也知晓了其背后悠久的历史。中华传统刺绣的美与艺术感动着我,鼓舞着我发扬传统,不让刺绣文化流失在历史的黄沙之中。(由“技艺”上升到“文化”,立意因此深刻。)
我与绣,奶奶与绣,中国与绣都是无法分离的一部分,多年以前留下的一朵红花,现在有了百般开法。这便是我与绣的相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与精彩的相遇。而我也在这相遇中,好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红花”照应了上文,结尾点题。)
(指导老师 时军茹)
(听名师更多讲解、看升格后作文请扫下方二维码)
特邀名师全洪姝,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参编《〈语文常谈〉导读与赏析》等书,曾多次参与或主持国家、市、区级课题。
问:作文如何写出新意?
答:作文要想写出新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表现形式新颖。文章的形式好比建筑的外观,独特新颖才会引人注目。写作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采用日记、书信、剧本等形式,给读者带来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二、叙述视角新颖。我们平时写游记,大部分会以游览者的视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可是,部编版八年级下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阿来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则是用“水”的视角,来“看”自己所流过的丽江的山川风物、人情风貌,视角独特,构思新颖。
三、选材创新。这需要我们做到3 点:以小见大、古为今用和与时俱进。
四、立意创新。立意创新需要发散思维,窄题宽想。比如,写《暗夜中的一盏灯》,这个“暗夜”,不仅仅指夜晚,还可以指人生的低谷和落魄、心情痛苦或迷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