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净含量为什么不是整数

在我们的普遍印象里,饮料的净含量一般都是比较规整的整数,比如,250mL、500mL、1L 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饮料净含量变得有零有整。娃哈哈的瓶装饮用纯净水净含量标注是596mL,百岁山的矿泉水有一种规格的净含量是348mL……国外很多饮料的净含量也千奇百怪,都乐菲律宾的菠萝汁饮料是177mL,希腊哇尔塔汽水果汁净含量是232mL……企业为什么选用特别的数字来作为净含量标准呢?

可能只是偶然。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曾表示,净含量596mL 的水最初的设计是600mL,但是实际生产出来后只有596mL,就只好标596mL。还有网友通过谐音梗来解读净含量的寓意。百岁山矿泉水的净含量348mL,正着读谐音“生世伴”,将数字倒过来843 正好是“百岁山”。

不过,从经济学和心理学上来说,这些数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国家对于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并没有做出规定,具体商品的净含量都是生产企业自行定义的。这给消费者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账不好算了。到底买哪种瓶装的最划算?比如,“武夷山旗舰店”的一款矿泉水,333mL,24 瓶,售价71.86 元,平均每瓶2.99 元;513mL,24 瓶,售价83.86 元,平均每瓶3.49 元。精确到每毫升的价格时,可以发现,小容量的矿泉水确实更贵。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不会进行这样的比较,即便买贵了也察觉不到。

数字的精确度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比如,当产品卡路里以精确数显示时,个体购买意愿显著提高。当个体由于控制感缺失而导致决策不确定时,会更加偏好以精确数显示属性信息的产品。消费者会感觉商家是“严谨”的,从而提升其对商家或品牌的诚信度感知。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窦东徽表示,消费者最担心的就是商品容量虚标,精确数更难从认知上把握,即使真实分量不足,消费者也难以做出判断。另外,消费者在关注净含量的同时,通常会无意识地将精确数和另外一个与之接近的大概数进行对比,这种比较就是“参照依赖”。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比起200mL这个大概数,精确数206mL 让人感觉这单购买不仅不亏,还有盈余。

消费者感知容量时,是一种模糊的、以附近整数为锚定的“取整认知”,比如,333mL 被知觉为“300 多克”,487mL 被感知为“差不多500 克或半斤”。无论向上或向下的取整,都有“多”(超过某个值或接近某个更大值)的感觉,这种“错觉”是有利于促进购买的。

(摘自“壹读”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