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命运再残酷,又奈我何?

虽说当代作家变网红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谁都没想到下一个接过余华“年轻人嘴替”标签的作家,居然会是他——史铁生。

这位残疾人作家原本在很多人心中几乎只留下了两个印象:双腿瘫痪,有个很爱他的母亲。史铁生经常跟海伦·凯勒、张海迪并列,成为学生写作文时最常用的素材。然而最近,网上却突然涌出了一大批重读史铁生、讨论史铁生的年轻人。当年不耐烦于语文课本里的主旨分析、段落总结的年轻人,如今却被他的话瞬间戳中。

“我没死,全靠着友谊”

最近一年来,网上分享的很多读书笔记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出现的频率都越来越高。

在一个讲述史铁生生平的视频下方,有人说以前总把他当作“身残志坚”的单薄符号。看过书后感觉认识了一个幽默又细腻的前辈,有着“顶级文笔”,而且“人格魅力绝了”。

他会给自己的下辈子设计“完美人生”,在考虑该加点什么缺点时,狡黠地表示:“丑可不行,丑是无可挽回的局面,弄不好还会殃及后代。”

他写自己想要去烧香拜佛求健康,但“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这让很多刚刚去庙里的年轻人,立刻汗流浃背起来。

年轻一点的学生读者,则欣赏书中精巧的辞藻和深沉的感慨。而那些已经步入社会几年的人,则对书中平实的描述印象深刻。

《我与地坛》里有一段情节,史铁生在地坛散心时总能遇见一个练歌的小伙子。两人彼此虽然有意相交,却每每在对上眼神之后迅速移开,堪称i 人社交现场。后来有一次终于点头示意,第二天却再也没见过那个小伙子,他才意识到那是告别。

慢慢地,一个脱离了“残疾人作家”标签的、更生动的史铁生被网友们扒了出来。比如,他跟余华、莫言等作家的友情。

最著名的就是“让史铁生当守门员”事件。史铁生曾在书里写过前半段: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结果到了沈阳,余华带他去踢足球,把他放在了球门旁。还跟对手扬言:“你们要是踢到铁生身上,他很可能被你们踢死。”

这个故事最早被看成一个笑话,可现在,弹幕上刷屏的是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里写的那句:“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 我没死,全靠着友谊。”他不再是“身残志坚”的榜样,而是始终对人生保持渴望与观察的人,打牌赢了会大笑,也会被朋友背着、扛着走遍大好河山。

与命运缠斗的一生

严肃文学作家在网上翻红,往往跟他们的书没什么关系。但史铁生恰恰相反,很多人是因为看了他的文字,才发现这个已经去世14 年的作家,居然隔空让自己产生了灵魂上的震颤。

很多人都说看史铁生的书,有种“后知后觉的伤感”。一位网友小时候背《秋天的怀念》,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后来外公去世,她没能见最后一面。几年后重读《我与地坛》,才明白那句“她出去了,就再没回来”,描述的是多么深刻的遗憾。

十几年来,人们习惯于用“乐观”来评价史铁生。而如今被扎心窝子的年轻人,终于看懂他写的是“如何面对无能为力”。

或许因为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很多人都以为史铁生是从小就瘫痪。但他其实度过了相当健康、恣意的前20 年,爱田径、爱足球。直到21 岁时,患上了腰椎裂柱病,从此坐上轮椅。史铁生还未确诊的时候一直期盼是长了瘤,良性恶性都好。然而,最终得到了最不想要的结果:活下来,但再也站不起来,他也因此陷入了与命运一生的缠斗。

余华夸赞史铁生:“ 他总是能够在消极里边发现出积极来。”但那是想通了的史铁生,而他的文字能被年轻读者评价为“有力量”,更多是因为他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深陷谷底的人如何往上爬。他在《好运设计》里,幻想下辈子能拥有一个幸运而完美的人生。最后却发现,一个没有遭遇挫折的人会把一切顺遂视为理所应当,无法感受真正的幸福。最终得出结论,获得幸福的关键在于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享受过程。

但当你以为他可以安然地把苦难当作命运的馈赠时,他又把上面的思索全部推翻:“可我不,可我不!我真是想来世别再有那么多遗憾。”

获得自洽的勇气

史铁生重新翻红,与其说是大家发现了他身上的什么隐藏特质,不如说是在处境上,跟他形成了微妙的“共振”。他的敌人看似是站不起来的双腿,其实是那份被困住的、无常的人生。

最初,每个人都坚信着“成功学”那套逻辑——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大学,踏实工作就能顺遂一生。但后来,每个人都发现命运无常。看似平稳漫长的铁轨有可能突然断掉,也不是每一分努力都有回报。就像史铁生在21岁时突然被夺走的双腿。

刚生病时,他希望自己“要么好要么死”,可命运给了他最坏的结果,让他在绝望中问了几百遍“为什么是我”。后来史铁生写下:“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而当他终于开始接受自己残疾的腿时,肾脏又出了问题。又写下:“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从来都没真正“战胜过命运”,正如他再也没能站起来。但他最终找到了自洽的方式,也获得了面对命运的勇气。

在他的一篇散文《我的梦想》里,他最喜欢的田径选手刘易斯,居然在奥运会的百米决赛上输给了别人。史铁生当时简直比刘易斯更沮丧,然而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决赛中跳出了8.72 米的好成绩。

“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

这是史铁生一生都在试图写的回答,如今成为一份珍贵的药方,递到每个感到被命运困住的人面前。

(摘自“Vista 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蝌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