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

要找到一件自己想做又能带来社会成就感的事情,大致需要满足3 个要素:兴趣、天赋和社会需求。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3 个要素都有,但更多时候很难同时满足。

先看第一种情况:你有兴趣,这件事也有社会需求,但你欠缺天赋,怎么办?

有不少人觉得一种职业就像一棵树,每种职业都是独立的,就像每一棵树都和其他的树保持一定距离。其实,职业就像一片森林,或者更像一个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种多样的物种形成彼此依赖的共生关系。所以,要让自己先进入这个生态系统。

以进娱乐圈为例。如果你做不了歌星,还可以当歌星的经纪人;如果你当不了歌星的经纪人,还可以当化妆师;如果你当不了导演,还可以当制片主任;如果你当不了制片主任,还可以当场记。每个行业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先进去,就算你所做的不过是跑跑龙套、搞搞气氛, 但这份“ 氛围组”的工作,也足以让你生存下来。

生存下来之后,你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是进了圈子,学会圈内行家教给你的技能,一旦机会到来,你就能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另一种可能性是,虽然你无法实现最初的梦想,但一样可以享受行业成长带来的红利。

有个小伙子叫靳星,他从小就喜欢打篮球,身高1.78 米,在篮球圈里并不被看好。打篮球,矮是短板,但也能变成优势,个子矮在球场上更有利于控球。于是,靳星在训练中特别注重体能和弹跳。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之后,靳星进了浙江广厦篮球队,成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不过,不到一年他就选择退出,因为觉得球队的军事化管理和对队员的严格约束很不舒服。退出之后,他选择成为一名篮球教练。后来他又创业,开了一家公司。公司如今已经发展为一家融篮球培训、赛事经营、球员经纪、体育留学和运动装备为一体的体育公司。

再来看第二种情况。你有兴趣,也有天赋,但你想做的事没有社会需求,很难靠这件事获取足够的经济收入,怎么办?

先找份稳定的工作养活自己,是相对明智的选择。互联网时代,非主流的小众群体更容易被聚合起来,这就给一些在细分领域有天赋的人带来了机会。著名科技作家凯文·凯利提出了“1000 个铁杆粉丝”理论,意思是你不需要成为大众都知道的名人,只需拥有1000 个铁杆粉丝,无论你创作出什么作品,这1000 个铁杆粉丝都愿意付费购买。由此带来的收入可以让你过上体面的生活,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一位“90 后”苗族姑娘叫潘雪,出生在贵州凯里市淑里村,她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跟着师父学习手工制作银饰的工艺。潘雪回乡后发现,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个小趋势:他们喜欢新奇的“潮品”,也喜欢有传统色彩的工艺。怎样才能做到又潮又传统呢?潘雪有办法。她会拍摄短视频、做直播,还了解年轻人的喜好,于是尝试运用传统的敲锤、錾刻工艺制作现代流行的样式,吸引了很多小伙伴加入,一起复兴传统的银匠工艺。

第三种情况是,你有天赋,做的事情也有社会需求,但这件事情让你觉得索然无趣,怎么办?

比如,你对数字很敏感,会计工作做得很顺手,这份工作也能给你带来稳定的收入,但你总是心有不甘,觉得自己不应该一辈子和账本打交道。你感到很困惑:我究竟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

你的困惑可能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你可能对其他职业持有过于浪漫的想象,但事实上,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第二,你做的事情或许属于人类学家戴维·格雷伯所说的无意义的工作,它只能给你带来虚荣,不会带来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如果是第一个原因,你需要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忽视平凡工作的非凡之处。又或许,你需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对冲工作中的单调无聊。如果是第二个原因,你或许需要做个了断,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别无选择。有些工作外表光鲜,其实是有“毒”的。这种毒素会侵蚀人的心灵,时间久了,就很难被排出。你最好趁早离这样的工作远一些。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过电影《猫鼠游戏》。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原型弗兰克·阿巴内尔,是个极为高明的骗子。他伪造银行支票骗钱,从未失手。他还冒充过飞行员、教师、医生、律师等,竟然都没被识破和揭穿。虽然他用骗来的钱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却活得心惊胆战。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终于被绳之以法。出狱之后,他换了一份职业,从原来的诈骗犯变成联邦调查局的专家,用他的经验和技能抓捕诈骗犯。一样的天赋,用于邪道,会让人堕落;用于正道,会让人升华。

(摘自《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中信出版社,本刊有删节,姜敏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