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在亲密关系中,似乎越不喜欢一个人,越能在相处中游刃有余,面对真正喜欢的人,反而会束手束脚,甚至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应尽量找更爱自己的人,以此方式来规避情感上的风险。
先不讨论这种说法正不正确,我们来想想背后的道理——它意味着人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对安全感需求的满足远高于其他需求的阶段。从依恋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恋爱也是一种冒险,而人只有在感觉到安全的时候才敢去冒险。现在,每个人都在努力照顾自己,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远高于对获益的期望,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各种不确定性中寻找那一点小小的精神奖励,这是可以被理解的,也是应该被尊重的。
那么这种说法有什么潜在的风险和弊端呢?主要在于情感体验的折损。找一个自己没那么喜欢的人,个人的感情体验会大打折扣。在一段感情中真正受益的人,是投入感情更多的人,因为他在感情中获取的满足感会更高。譬如,如果有人约你出去,但你兴致缺乏,觉得去不去都行,体验感自然不会太好,但于对方而言,他约到了心仪的伴侣,他内心的期待值,以及收获的满足感肯定特别强。
很多人以为投入最多的那个人一定受伤最多,这是存在的。但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就是一个不怎么投入的人,在习惯了另一个人的高投入和高陪伴后,反而会更加依赖那个人,最后主动权会慢慢交到对方手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遭受分手后愤愤不平地说:“当初你如何追我,现在那个轻易离开的人却是你。”
之所以会存在这个现象,是因为爱情由情欲和依恋组成,一个人即便对另一个人没有情欲,也会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产生依恋,会习惯另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所给予的安全感和确定性,当有一天那个每天都在场的人突然缺席,甚至转身离去的时候,自己所承受的痛苦一点也不亚于高投入的那种痛苦。用自体心理学的话来讲,这种具有持续支持作用的关系就像是精神氧气,那个人的离开就像是把自己心理上的氧气管给拔掉了,那种瞬间袭来的心理的空洞和孤独也是非常痛苦的,它能激发我们最本质的脆弱和无助。
(摘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Stacy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