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和“豫”在古代是两种动物,从它们的偏旁上也看得出来。
“犹”原来是什么呢?古代典籍《尔雅》中说:“犹如麂,善登木。”意思是,“犹”是一种长得有些像麂的动物,善于爬树。那你可能好奇,麂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其实,麂是一种小型鹿科动物,通称为麂子。麂子的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不过胆子很小,一有风吹草动,撒腿就跑。但在逃跑的过程中,麂子会慌不择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颇有野性。
虽然“犹”和麂长得像,但古人多把“犹”当作猴子看待:“犹,猿类也。卯鼻长尾,性多疑。”这是因为,“犹”虽然和猴子一样灵巧,却生性多疑,一旦发现周围有什么动静,便立刻爬到高高的树上观察情况。如果在树上没察觉到什么异样,它就立刻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思来想去,突然又心生疑惑,再爬到树上观察……如此不停地折腾,一点儿主意也没有。
“豫”呢,属古象类。《说文解字》中说:“豫,象之大者。”在古代,“豫”是体形较大的一种象。《道德经》曰:“豫兮,若冬涉川。”意思是,“豫”这种古象动作非常小心,就像冬天过河一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豫”虽然身形庞大,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进退不定。
因此,古人就把“犹”和“豫”这两种生性多疑、不够果断的动物连在一起,组成“犹豫”一词,比喻优柔寡断,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佟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