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首同题古诗《秋夕湖上》,一首是人工智能写的,一首是人写的。猜猜哪首是人写的,哪首是人工智能写的。
第一首是:“一夜秋凉雨湿衣,西窗独坐对夕晖。湖波荡漾千山色,山鸟徘徊万籁微。”
第二首是:“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谁拂半湖新镜面,飞来烟雨暮天愁。”
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人工智能和诗人写的东西味道完全不一样,且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搞创作的人,有些经验是有传承的。诗歌是人写的,就会有人的味道。啥是“人味”?那就是你的感受和你所在的场景是匹配的。
第一首诗里,夜晚、秋天、下雨、独坐、窗外夕阳,看上去有模有样,非常像某个初学山水田园诗的诗人所作。湖光山色,飞鸟徘徊,一切都很安静。但是,细细琢磨一下,到山里去看看,到夕阳西下的湖边走走,有鸟徘徊还能“万籁微”?都湖波荡漾了,说明有风,山水间,风声入耳其实格外明显。我常常去旅行,到过陕西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黄山、江西井冈山等,在山里明显感觉比城里的闹市安静,听觉、视觉变得更好。雨后,心旷神怡的人往往感官敏锐,对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分辨。所以,第一首诗里的这个视角,“人”的主体感受是矛盾的,不符合真实的处境。
第二首诗乍看平平无奇,千古佳作太多,反而把它衬托得不够出色,但是它有“人味”。荻花风里桂花浮,这是秋天,而且是拿两种花一起写,一飞一落,一浮一沉,空间感出来了。读者一看就知道,有个活生生的人在风里看到荻花,在水边看到桂花。之后,才会有这么密切联系的联想。半湖新镜面,尤其精准。镜子遇到水蒸气,湖面遇到烟雨,是一会儿平整,一会儿有波纹的。烟雨忽大忽小,忽强忽弱,随风飘动。湖面,就像有人拂拭镜面擦干净了一半的样子,所以黄昏时刻“暮天愁”。因为这是真实的人写的,读者不妨和自己的日常经验对照。
文字敏感度其实源自生活。写作与生活,相互借鉴。最后说一下答案,虽然一查就能查到,“荻花”那首诗是一位宋代诗人写的,名叫葛绍体。
(小小摘自《风流一代·青春》2023 年第12 期,飘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