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年轻人穿丑衣服上班”引起全网热议,网友表示“压箱底的丑衣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现代人喜欢穿丑衣服上班,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人会不会也这么干呢?
当你把“今天穿丑衣服上班”的主意告诉古人的时候,他十有八九会大喊一声:“你我无冤无仇, 何必出此毒策!” 原因很简单——在古代乱穿衣服,轻则被人指指点点,重则引来杀身之祸。
古书中记载,商汤“施章乃服,明上下”,这意味着早在商朝就有了服饰等级制度,该制度在之后的3000 年里演化生长延续至清朝,直到民国成立,人们才有了“穿衣自由”。
秦汉开始以袍为朝服,服色随时节而变,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不过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有所区别。隋唐之后,服饰等级制度渐渐走向成熟。以宋为例,官员需要准备多套衣服应对不同的场合,出席祭祀要穿祭服,面圣上朝要穿朝服,节日来临要穿时服,每天上班要穿公服。不同衣服的板型、颜色、配饰都有详细的规定,其中公服用颜色来区分官员的等级,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红,七品穿绿,九品穿青。
大文豪苏轼一生沉浮,几上几下,这四种颜色的官服都“有幸”穿过。元祐元年,旧党得势,因抨击新政而被贬的苏轼被召回,此时他穿着绿色的七品官服觐见哲宗,相谈甚欢,升为从六品起居舍人,并赐服制。当天晚上苏轼回家的时候,就已经换了一身红袍,不需言语,旁人也知他高升。三个月后,苏轼又升为四品中书舍人,绯袍银鱼袋相应地换成了紫袍金鱼袋。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服制度越发烦琐。明代官员甚至连衣服上绣什么图案也有规定,皇亲国戚、公侯伯爵,穿麒麟、白泽。文官的官服从一品到九品分别绣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和鹌鹑。武将官服则分别绣狮子、老虎、豹子、熊罴、彪、犀牛、海马。时人称之为“衣冠禽兽”。
如果不小心穿错了衣服,会有什么下场呢?唐《通典》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规定出台后民间穿紫之风盛行,一时间“贵贱莫辨”。唐高宗对此非常生气,下令有关部门严肃处理敢僭越穿大官衣服的小官。
怎么个处理法呢?据《唐律疏议》记载,责罚方式是打40 大棍。宋代处罚犹胜于唐,《宋刑统》规定若服饰违法,打100 棍;如遇大赦,100 棍可免,但衣服必须改。明代的《大明律》同样规定如果出现类似情况,有官免官,无官连坐,而且创新性地提出了官员乱穿,罪加一等的惩罚,还加入了举报机制。
法律如此详细,还有没有人敢乱穿衣服呢?有,且非常多。宋代穿紫之风盛行,民间知法犯法者不可胜数。法不责众,朝廷只好默许了。明代弘治元年(1488),朝廷针对百姓乱穿衣的现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出动了大批锦衣卫和御史,风气一时好转,但最终仍不了了之。
嘉靖十六年(1537),更是有位“倒霉蛋”面圣时被皇帝逮到。兵部尚书张瓒穿蟒纹,嘉靖责问阁臣夏言为何乱穿蟒纹衣服,夏言为张瓒开脱说只是飞鱼服色彩鲜艳,看着有点像蟒而已。嘉靖听罢大怒,于是下令严禁文武官擅用蟒衣、飞鱼、斗牛等华异服色。戏曲业的一句老话“宁穿旧,不穿错”,正是反映了官服制度在民间产生的影响。
隐藏在官服制度之后的,其实是古代的礼法文化,强调尊卑与等级。而对等级制度的重视,源于宗法制度。大宗继承职位,小宗只能降级,天子作为天下大宗,对诸侯有命令之权。国家有国家的宗法,民间也有家族的宗法,最终形成了重视等级的社会风气。
所以,古人并没有穿衣自由,上班穿丑衣服的后果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约谈”。
(摘自“博物馆丨看展览”微信公众号,佟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