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跟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很像:接收信息,进行知识加工,并在必要的时候表达出去。这不就是输入、存储、输出吗?接收信息、储备知识是基本功。那么,怎么做好“输入”这个基本功呢?
找个笔记本,或者在手机上建一个文档,收集平时听到的金句、段子、绝妙的比方。因为对演讲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表达型知识”。马云有个特别助理,专门帮助他收集互联网上的精彩段子;罗永浩电脑上有个记笔记的文件,专门用于储备开发布会用的语料;罗振宇也有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杀手级”的金句。
跟计算机同理,输出信息的编码方式决定了信息接收的效率。那么,怎么让自己在演讲中的输出效率尽量高呢?
第一,口语化。口语不是简单地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加“呢、了、吧”等语气词,而是要从听众的角度去考虑,心里要有讲述的对象。想让你的演讲足够口语化,一定不要先写稿子再演讲,而是先讲一遍,然后把口语记录下来,再整理成演讲稿。
举个例子,早年苹果刚推出iPod 时,是以书面语的形式介绍的:“ 全新的iPod Nano,采用了Cirrus Logic 的芯片和最新的电池技术,拥有32G 超大内存,我们还配上了非常美观的铝制外壳。售价199 美元起。”
要是把这句话转成口语表达:“全新的iPod Nano,价格不变,容量翻倍。我们还把续航时间增加到24 小时,让你可以全日无休地享受音乐。另外,由于采用了最新的铝制外壳技术,现在你有五种不同颜色可以选择了。售价199 美元起。”是不是一下就能想象出你使用iPod的画面了?这就是口语的力量。
第二,舍得做减法。演讲如果信息量太大,听众接收效率肯定不高。那么如何做减法呢?建议你把演讲内容的所有要点罗列出来,之后先认认真真地删掉三分之一,再把剩下的内容删掉一半。
如果舍不得,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演讲从来就是遗憾的艺术,超过87% 的演讲高手在演讲后,即便听众感觉很棒很过瘾,演讲者本身还是会觉得忘记了什么、漏了点什么。反正都要遗漏,那不如主动驾驭它。
第三,控制语速。心里不要想着是对对面的人说话,而是对20 米之外的人喊话,语速自然就慢下来了。
第四,提供可视化的信息。人类的视觉接收信息的效率比语言至少快6 倍以上。所以,要是用图示能说清楚的,直接在PPT 上展示即可,一图胜千言。
第五,生动化。就是要善用比喻。比如,你是个创业者,你向别人解释你的项目,解释了半天对方也听不懂,但如果跟他说,你是空气净化器领域的“特斯拉”,或者你是某某领域的“滴滴打车”,那就容易理解多了。马云曾将“大材小用”类比为将波音飞机的引擎装在拖拉机上,画面感十足。
第六,演讲内容结构化。很多人讲话都有一个习惯,讲什么都分成“一、二、三”,这一招特别有用。当把信息解构成几个模块之后,信息之间产生了逻辑性,对方会更清晰地接收到信息。
乔布斯有一年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次毕业演讲,他是这么说的:“我今天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我从来没有从大学中毕业。说实话,今天也许是我的生命中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天。今天我想向你们讲述我生活中的三个故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三个故事而已。”之后,乔布斯就围绕这三个故事展开了演讲,结构明确。
(摘自“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