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腕还是不悬腕?

著名诗人、书法家钱名山世居常州菱溪。他书法先学王右军、欧阳询、颜真卿,壮岁取法倪元璐、黄道周,后由帖入碑,遍临汉魏名迹,终成雄强古拙的书风。却有一样:钱氏作书不主张悬腕,强调“执笔无定论”,可谓与时悖理。

当然悬腕派的理由很充分。所谓“悬腕”,指手腕悬起、肘部悬空、脱离桌面的一种书写方式。悬腕派认为作书仅靠提腕尚不能挥洒自如地运笔,通过悬腕,使肩部乃至全身之力得以调动。

愚以为,悬腕还是不悬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书写的形式、字体和类别的要求。过去认识一位榜书家,为家乡的山水名胜作摩崖大字,择山间偌大的空地作公开演示场。除巨幅白宣外,几只大墨桶和笔拖把亦阵仗骇人。一下笔便是三声狮吼,大有运斤斧劈之势。试想,你这时让他不悬腕,可能吗?

年轻时我曾在自家地下室苦练过几年小楷,后来常书写“心经”分赠友人。小楷字格厘米见方,笔画全凭纤毫运行,误差容忍度极低。倘有人悬肘作小楷,笔头能吃上力吗?

凡悬腕作书,字一般都比较大,否则便受种种掣肘。特别是写草书,经常有连贯的笔线,若不悬腕,既张不开弓,也难以达到挥洒自如。倘出现笔断意不断的现象,也较少发生在不悬腕的书写状态中,因为笔锋在快捷的运行中偶尔会脱离纸面,气息却未断,乃无意于佳乃佳的灵动效果。当然还有一种“枕腕”写法,可用于小楷或小草。即右手搭在左手背上,使肘部着案而指腕虚提,这样手势的“使转”比之不悬腕,无疑增加了几分定力。

其实悬不悬腕,只是外在的肢体动作,要根据练字的程度和实际需要择取运笔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定势定规,否则,难免“着相”,更甭提自适或自在了。

(摘自《新民周刊》2023 年第4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