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本色

孔子和学生们绝粮于陈蔡,七天没吃东西,被暴徒包围,生命危在旦夕。《史记》记载了孔子与最看重的三个学生的对话。

首先出场的是子路,他脾气大,气冲冲地问老师:“君子亦有穷乎?”好人怎么也会落到这么狼狈的境地呢?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所有人都可能遭遇困境,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即便身处最糟糕的情况,君子会坚持自己为人处世的一贯原则,不会像小人一样为了摆脱困境,什么事情都去做。孔子反问子路: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于此,遭此大难呢?子路的回答是:还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所以遭此境遇。但孔子却告诉子路:如果好人都有好报,那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呢,如果智慧的人一定能行得通,怎么比干会被剖心呢?当你遇到了困境和挫折,不要把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外界因素造成的。

子路退去之后,子贡来了。孔子问了子贡同样的问题,但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老师的学说太过于理想,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不是可以考虑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对子贡的劝勉是: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尊严,这种职业的尊严比其他的东西都重要。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君子不能去妥协、去讨好,不能降低自己的标准去讨好君王,去谄媚民众。孔子对子贡进行了批评:如果挫折不让你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反而是去降低专业标准,逢迎讨好,那么志向就太不远大了!

第三个来的学生是孔子最欣赏的颜回,大家听听颜回的回答,就知道他为什么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同样的问题,颜回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正是不被容纳,才现出君子本色!

如果我们追逐理想,社会给予的都是鲜花和掌声,那也许就不是理想了,那也许就是向世界献媚。那些贬低我的人,更加突显我们理想的宝贵,那些排斥我们的人,更加表明我们的坚守可贵,黑暗拒绝光明,有错的不是光明,而是黑暗。

(梁衍军摘自《我的志愿》,太白文艺出版社,张云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