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研究,来自德国的波鸿鲁尔大学。说的是,一个人每天应该少刷多少社交媒体?
你可能听说过,短视频之类的社交媒体刷多了,容易让人注意力涣散。但是,要想彻底戒掉,多数人又做不到。怎么办?这个研究要做的,就是给一点定量的建议。这个研究给出的建议是,每天少刷30 分钟社交媒体。工作、学习的效率与幸福感,就会提升很多。
研究人员招募了166 名志愿者,把他们分成两组。第一组不做限制,每天可以随便刷社交媒体。第二组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每天少刷30 分钟。持续一周之后,少刷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幸福感都明显要高于另一组。换句话说,每天不需要改变太多,只需管住自己30 分钟,就能获得收益。
第二个研究,来自香港理工大学。这个研究说的是,怎么让自己第二天更有干劲?方法是,在前一天下班前,做一件轻松有把握的工作。
研究人员招募了200 多位志愿者。让他们做同样的任务,但顺序不同。有的是从难到易,有的是从易到难。结果一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一天的感受很不一样。假如最后做的是简单工作,他会觉得这一天过得充实又有成就感,而且期待第二天的工作。假如把难啃的硬骨头放在最后,他会觉得这一天过得疲惫又漫长,对第二天的工作还有点抵触。
说白了,决定你总体感受的,不是任务的总量,而是你面对的最后一项任务。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一天的工作中,你可以把简单的事情往后排。哪怕是在下班后,给自己额外增加一个简单任务,也能让你第二天更有干劲。
第三个研究,来自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的团队。说的是,当你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带着一点愤怒的情绪,你的效率会更高。
研究人员招募了1000 多名志愿者,给他们看不同的图片。有的图片是中性的,有的图片会触发愤怒的情绪,比如,有个小孩在挨打。紧接着,这些志愿者开始接受不同的任务,比如,填字、猜谜、玩电脑游戏。结果发现,带点愤怒情绪的志愿者在很多任务中都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而且任务的难度越高,愤怒的情绪就越有效。
从这个角度看,在困难任务面前,我们也许可以给自己建立一点假想敌式的思维。也就是,把任务当成敌人,你也许更容易完成它。
(摘自“得到App”,魏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