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2024 年春节联欢晚会公布主题——“龙行( ),欣欣家国”,“ ”立刻脱颖而出,火遍大街小巷。宋本《玉篇》中记载:“ ,龙行也。”三龙交舞,让人联想到众龙腾飞的好彩头,非常符合龙年特定的喜庆气氛。
随后,前程( )、事业( ) 等别致的祝福语也刷屏朋友圈。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巧妙结合,躺在故纸堆中的生僻字在现代社会重生。生僻字出圈后,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呢?
当下,生僻字最出圈的路径即成为网络流行语。简单梳理一下, 并非第一个“复活”的生僻字。早已在甲骨文中出现的“ ”字堪称初代生僻字网红。囧,原义为光明,因为独特的形态,它被赋予了尴尬、悲伤、无奈等情绪,广泛传播。此外还有( )字,本为“梅”的异体字,因由两个呆组成,在网络语言中形容人“很傻很天真”,一度跃升为2008 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从出现以来,它经历了由繁到简等适者生存式的发展,所以生僻字的产生及埋没是汉字的自然选择。
而今,历史的陈迹重返当代生活,构成网络时代的新景象。生僻字作为表达情感和交流的工具,通过表情包、流行语等形式进入大众视野,满足了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
然而,现实中一些生僻字面临的挑战依旧存在。前不久,“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的消息登上热搜。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姓“ ”,当前电脑系统无法输入和显示这个生僻字,给村民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大家只能被迫改姓“鸭”。根据后续报道,全国有6000 万人的姓名中包含生僻字,他们在购票、办理银行业务时会遇到不少麻烦。
纸质时代不会产生的问题,却在现代社会遭遇重重困难,深刻反映出生僻字走进数字世界的难点,催生了新的数字鸿沟。语言是用出来的。如果因为难识别、难读、难写而弃用,生僻字只能被遗忘在字典中,生生切断了传承。
让人庆幸的是,生僻字热作为近几年的文化现象,呈现形式越发多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火爆,让人领略了汉字之美。像“ ”这样在历史中几乎没有实际用过的词汇,被现代人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打捞出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这一过程,正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
生僻字走出故纸堆,最终走向并非替代常用字,更不止步于成为网络流行语。这就要求我们理性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表示:“不太赞成过度炒作生僻字,常用字的学习和使用更为重要。”从字本身出发,它无法进入通用字的层面,只能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存在。符合时代价值与大众审美需求的生僻字,值得挖掘。但也有生僻字被粗俗解读,偏离了本义。
生僻字实际应用或许有限,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生僻字,许多人不仅局限于读其音、认其形,他们在探索欲的驱使下,溯其源、解其根,知道了《说文解字》《玉篇》等历史典籍,从而带动传统文化学习热。当生僻字拂去灰尘,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便早已超越了一个字本身的含义。
(摘自2024 年2 月21 日《大众日报》,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