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有一位伟大的禅师掌管着一座禅院,他养了一只猫,那只猫是他一生的挚爱。为了尽量让猫咪陪伴在自己身边,即便是在冥想课上,他也总是把猫放在身边。
一天早上,这位年事已高的禅师圆寂了。最年长的门徒接替了住持的位置。
“ 我们该如何处置这只猫呢?”众僧徒问道。
为了纪念去世的禅师,新住持决定让这只猫继续参加禅修课程。
有一些附近寺院的弟子在四处游历时发现了这件事——在该地区最著名的一座寺庙里,有一只猫参与了冥想。于是这个故事开始流传开来。
时隔多年之后,这只猫死了,但禅院里的僧徒们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于是他们又养了一只猫。与此同时,其他寺庙也开始将猫引入冥想课程。他们认为猫才是那座禅院出名和禅修质量高的真正原因,完全忘记了之前那位禅师是一位多么优秀的大师。
经历了一代人之后,市面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探讨猫在禅定中的重要性的学术论文。一位大学教授撰写了一篇论文,指出猫有能力提高人的注意力并消除负面能量,这篇论文还受到学术界的肯定。
因此,一个世纪以来,猫都被认为是该地区禅宗佛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后来,来了一位对猫毛过敏的住持,他决定将猫从他与学生的日常禅修中剔除出去。
每个人都表示抗议,但住持并没有让步。他是一位天赋极高的禅师,所以哪怕猫不在,僧徒们还是在禅修上不断取得进步。
渐渐地,其他寺院也开始把猫从禅修教室里赶走——毕竟这些寺院也总是在寻找新思路,而且已经厌倦了喂养这些猫。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人们撰写了创新性的新论文,言辞凿凿的标题比比皆是,例如,《避免让猫参与禅修的重要性》或《不借助动物的辅助,如何仅凭个人意志在禅宗宇宙中入定》。
又过了一个世纪,猫已经从该地区的禅定仪式中彻底消失了。但是,人们花费了二百年时间才回到原点,因为在此期间没人想过要质疑为什么猫会在那里。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于发问:为什么我要这样做或那样做?在我们平时的行为中,是否或多或少也存在一只没用的“猫”呢?我们之所以没有勇气摆脱它,是因为在我们被灌输的思想中,这只“猫”是保证一切运转顺利的关键。
为什么我们不去探索不同的行为方式呢?
(摘自《乘风少年的奇遇人生》,台海出版社,飘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