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初恋谈了一场“单身式恋爱”

单身22 年的我一度以为自己这辈子都要“快乐”地单身下去。注意,这里的“快乐”并非反语,更不是自嘲。我每天过着无忧无虑的单身日子,周末偶尔和闺密聚餐,一个人也能泰然自若地逛街、吃火锅,对于恋爱并无多少渴求。

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小超。他和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善社交,喜欢独处。我们两个因为性格契合,奇妙地走到了一起。听到我脱单的消息, 身边的朋友都大为震惊:“你竟然谈恋爱了,太好奇你们的恋爱日常了。”

通常印象中,恋爱应该每天都是粉红色的,男生女生黏在一起,鲜花、礼物必不可少。除了浪漫,吵架应该也是恋爱的“必修课”。可是这些,在我们恋爱的三年中几乎都没有出现……

我们恋爱三年,虽然研究生学校都在同一市,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异地状态。春节前,小超如往常一样踏上了回家的高铁。如果按照“恋爱指南”,我应该请半天假,和他在火车站来一个长达一分钟的温情拥抱告别。但现实中,我坐在单位的电脑前,稳中有序地修改着年终总结。中午午休,他分享一下餐车盒饭,我炫耀一下单位的免费食堂。他继续他的旅途,而我继续手头的工作。

大数据时代,手机总喜欢给我推送恋爱话题。“没有分享欲是不是不爱了”“情侣要不要每天在一起”……诸如此类的话题让我逐渐开始焦虑。我会常常陷入“恋爱的意义”这个哲学议题,觉得恋爱和单身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一次吃饭,我和男友面对面坐着,我像是抽了风一样,突然放下手里的碗筷,十分郑重地问他:“你喜欢我吗?我们为什么要恋爱?”他把伸出去夹菜的手缩了回去,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时间静止。“你发生什么了吗?”他努力挤出几个字。“我没事。只是好奇。”他没有用荒唐又深情的告白敷衍我,而是认真地说:“喜欢你,感觉和你在一起很舒服。”单身是舒服,恋爱也是舒服,我释然了,何必拘泥于恋爱是哪种形式呢。

当我接受了“单身式恋爱”,我变得不再纠结,享受每天独处或在一起的时光。我不喜欢社交,可意外喜欢上了某个歌手,成了所谓的追星族。我的男朋友对明星完全不了解,自然不会和我一起追星、看演唱会。同样,我也不会把爱好强加给他,只是“通知式”告诉他我明天要去看某某晚会录制。

我和朋友小霞一起坐地铁去看演出,还没到目的地,她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出什么事了吗?”我礼貌地问道。她向我连连诉苦,抱怨男朋友总说她不务正业,就知道追星。这次看演出,她的男朋友非常不支持。因为这次演出录制要录到晚上11 点左右,入场可能收手机,所以她的男友觉得这是一场骗局。我无法判断这是一种控制,还是爱得过深。我打开手机,和男友的最后一条对话定格在“晚上注意安全”。

那晚演出,我看得酣畅淋漓,和歌手的距离仅有三四米。录制结束已经接近零点,我掏出手机。微信的绿泡泡上并没有红点,既没有嘘寒问暖,也没有猜忌怀疑,一切十分美妙。

我们一边默契地享受着恋爱的快乐,一边保持着单身一样的独立与自由。但有时候,我会害怕我们之间的关系会“变质”。因为我很清楚,恋爱的终点只有两种可能:走进婚姻或分手。

今年是我们选择未来走向的关键一年,他面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难以确认能不能和我一起留在北京。秋招的时候,他一连投出五六十封简历,但收到的面试通知寥寥无几。寒假前最后一次吃饭,他的眼神里已没有当初的斗志:“你觉得2024 年春招我能找到工作吗?”我鼓励他一定可以的。他接着又问:“如果我选择回家工作呢,你会支持吗?”我清楚地知道,如果以结婚为目的,异地的感情很难有好结果。而且我已经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不太可能更换城市生活。他的情况同样如此,他的目标明确,也希望找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

“只要你能找到最适合你的选择,我都会尊重你、支持你。”我十分诚恳地说,“但是,我也会坚持我的选择,留在这里。”

我在百度上检索“单身式恋爱”的定义,里面给出了四条评判标准:“保持独立人格、经济和精神独立、情感投入有限、不过度依赖。”每一条都精准戳中了我的心坎。在这段恋爱中,我们都在做自己。无论之后的结果如何,我都觉得自己的初恋是一次美好且快乐的体验。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李雅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