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问一位研究哲学的学者,如果给所有的哲学家评座次,你心里的前三名是谁?
他说, 前三名我不知道,但是前两名我知道。一个是柏拉图,一个是达尔文。咦?达尔文我们通常认为是生物学家,一共就两个名额,你怎么还让一个其他行业的人挤进来了?
他的解释很有意思。他说,其实人类观察世界,要么就是柏拉图的角度,要么就是达尔文的角度。
所谓柏拉图的角度,就是“理念论”。简单说,就是万物都是表象,关键在于内部的本质。每个具体的桌子都不一样,那当我们说“桌子”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呢?是那个抽象的、本质的桌子。
我们经常会讨论“你这个看法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你要透过表象看本质”,这就说明,我们是从心底里认同,凡事都要有个本质,都需要一个结论。
这是符合人性的。因为世界太纷乱了,知道本质,就可以让我们对世界充满控制感。这就是柏拉图的角度。
但是,达尔文提出了另外一种观察事物的角度。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理论:天底下没有所谓的本质,每种生物都代表了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学特性,而且这些特性,有遗传,还有变异,一直是在变化的。不要徒劳地做结论。任何东西都在一点点地积累着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类只好给它起另外一个名字,它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
这是一种有别于本质主义的全新世界观: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复杂多样、不断演化的,一切都有联系,一切也都不一样。达尔文视角的价值在于,理解并且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以及承认我们就是无法全面掌握它。
任何一个事物摆在面前,可能都带有一些标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标签扒开,然后不断提问:这是个好事,那么请问,它的代价是什么?这是一个当时看来不错的方案,那么请问,在长期的运行中,它带来了什么意料之外的结果?等等。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要的可能不是最终答案,而是一张“进入更广阔的生活的通行证”。
(摘自“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飘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