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被别人比下去,怎么办

老师:

您好!我今年高三,本年级的万年老二,上头有个绝对第一。无论我怎么努力都超不过他。我比较渴望关注,但平时老师和同学都只对他特别关注。这让我很羡慕。而且,我觉得他不光是学习,哪里都比我好,性格、长相、人缘、逻辑思维、天赋……潜移默化,我就开始想要模仿他,看他学什么、怎么学,路过就悄悄瞄一眼。他学习的时候如果我在休息,我就会焦虑。我立志考第一,但每次都和他还有二三十分的差距。请帮帮我。

第二名

“第二名”同学:

你好!

看完你信中的前两句话时,我想到了《大笑江湖》的一句歌词:“江湖第二也挺好。”是啊,第二名多好呀,这说明你已经战胜了许多人,而且你还有进步的空间,不至于“高处不胜寒”,真的是一件美事!

可你并不是这样想的。你忍不住关注、模仿、追赶第一名,他让你感到的不仅是羡慕,还有焦虑。人们在定义自己的能力时,往往是通过与其他人的比较获得评价的。有句流行语说,“幸福是个比较级”。可以说,比较在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又叫作“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有三个方向。如果和那些境遇不如自己的人进行下行比较,就会觉得自己还不错;如果和那些比自己等级高的人进行上行比较,一方面可能会萌生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焦虑;如果和自己相似的人进行平行比较,就可以把他们的经历当成自己做选择的经验。

不过你也不用着急,就算比较无可避免,我们也有办法应对比较带来的焦虑情绪。

首先,你要知道,正是向上的比较带来驱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对你来说,和“第一”比较,正显示出了你的进取心,它肯定也驱动你取得了很多进步和成绩,这种劲头值得肯定。

只是需要注意,进取心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你和第一名比较,也是希望自己未来能达到更好的状态,如果反而给你带来过多的焦虑,那就南辕北辙了。

到底该如何利用这种进取心,而不致过于焦虑呢?

方法一,改变对他人的评价。

这个方法也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人无完人,就算某些方面比我们好的人,也总会有不如我们的地方。虽然这个方法有点“阿Q”,但确实能让我们感到安慰。

如果觉得对方哪里都比自己好,那也没关系,我们就用第二种思路——换个“他人”进行比较!

你们年级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呢?不必只看到站在我们上面的那一个,转个身你就会发现,站在你下面的人非常多。这种下行比较,有助于发现我们已经拥有的优势,从而维持积极的自我评价。俗话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因为“鸡头”更自信、更幸福。想想你已经超越了那么多人,这是多么值得别人羡慕的事呀!

方法二,改变对自己的评价。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只是,在获得别人的关注前,你对自己的关注足够多了吗?你的信中写了第一名的性格、长相、人缘、逻辑思维、天赋,可是却没有写多少关于你自己的事情。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如果你抱着“大家只对他特别关注”

的想法,就只能注意到别人对他的关注,而忽略了别人对你的关注。回忆一下老师对你的夸奖,同学对你的羡慕,家长对你的认可……你可能会发现,身边人对你的关注,一点都不少哦。

方法三,平行比较,吸取经验。

如果把比较的尺度放大,让每十几或者几十名同学为一个台阶的话,其实你和第一名,是站在同一个台阶上的。我们可以学习和自己相似的人,把他们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验。

其实你已经在这样做了,不是吗?只是,没有必要那么偷偷摸摸,向同学请教学习方法这件事,本就是老师们鼓励的。你完全可以直接问他,向他取经,这样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也更加全面。

方法四,停止比较,设置“掌握目标”。

心理学家德维克提出的成就目标理论,把我们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看重成绩表现、与他人比较的排行,到底是第一名还是第二名,这就是成绩目标,抱有这种目标的话,心情就会因别人的表现起伏而起伏。还有一类关注的是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并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己,这就是掌握目标。在实现掌握目标的过程中,人积累的意义感、成就感、自我价值感会更坚定,因为你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就稳定地存在于你的脑海中了,它们不会背叛你。

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夺得金牌后,曾说过:“我并不是很在意别人是否满意……我在享受整个过程,我觉得自己在竭尽所能。”比起排名,谷爱凌更关注自己能否做好一个个高难度动作,能否挑战自己甚至人类的极限,这正是怀有强烈的掌握目标的表现。她对掌握目标的坚持,和她坚定的自我价值感,形成了积极的正向循环。

无论你选择用哪种方法,都希望你能够更放松、更自信,因为你现在真的已经很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