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藏海

循环论证

文/[美]托马斯·卡斯卡特

[美]丹尼尔·克莱恩

秋天到了,保留地的印第安人询问他们的新酋长,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然而,这位新酋长从小生活在现代社会,完全没学过印第安人古老的秘法,根本无从得知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为保险起见,他建议整个部落收集木材。几天后,这位酋长想到一个实用的办法,他打电话到气象局,询问他们今年冬天是不是冷冬。气象学家回答说,他预测今年冬天会很冷。于是,酋长建议部落囤积更多的木材。

几周后,酋长再次致电气象局,问道:“现在来看,今年冬天还是会很冷吗?”气象学家回答:“当然了,今年冬天看来将极为寒冷。”于是,酋长建议部落把能收集到的木材全部收集起来。

又过了几周,酋长再一次致电气象局,询问最新的天气预测情况。气象学家说:“我们现在预测,今年的冬天将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酋长说:“真的吗?你凭什么这么肯定?”气象学家答道:“因为印第安人正发疯似的收集木材!”

这位酋长认为部落需要囤积更多木材,而支撑此观点的证据却是他在囤积更多木材。

(晨湘摘自《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摄图网图)

顾恺之的“甘蔗哲学”

文/盛家飞

顾恺之是东晋杰出的画家,因《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作品被人们所熟知。其实,除了绘画,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晋书》中记载:“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就是说,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时总是从梢吃到根,别人觉得他的吃法非常奇怪,便问他原因。顾恺之回答说:“这样吃才能渐入佳境呀!”甘蔗在生长过程中,会将富余的糖分储存在根部,所以越靠近根部的位置越甜。倒吃甘蔗,越吃越甜,便是所谓的“渐入佳境”,这就是顾恺之的“甘蔗哲学”。

我读钱锺书的《围城》时,发现他化用了顾恺之吃甘蔗的典故。他在《围城》里写道:“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理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葡萄里面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葡萄里面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足见,钱锺书对吃甘蔗也是倾向于从梢到根的。

做学问,犹如倒啃甘蔗。有的人刚吃几口,还没有尝到甜味,就认为“这根甘蔗不甜”,将其舍弃。只有我们耐住性子,反复咀嚼,才能逐渐尝到甜头。做学问如此,做人也是如此。甘蔗得一口一口地吃,人生要一步一步地走。只要持之以恒,定会渐入佳境。

(摘自《知识窗》2024年第2期,桃&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