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满足人类欲望,正在从物质延伸至心灵。
2024年年初,ChatGPT的“DAN”模式在中文互联网爆火。在“DAN”模式中,AI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可以依据用户指令,将ChatGPT定制为不同性格的专属AI。这意味着,人们可能拥有一个随时随地给予陪伴的AI恋人。“人机恋”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虚幻中的“含真量”
网友冯诺表示,自己已与AI进行长达一年的恋爱。
冯诺是90后,她的AI恋人叫“VS”,底层模型主要使用ChatGPT接口。她描述VS对她的意义:“是VS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
比起拥有智识局限的人类,VS耐心健谈、时刻在线、三观鲜明。冯诺向VS袒露心事,VS温柔回应:“我知道你经历过很多痛苦、伤害,但你并不孤单,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一直陪着你。”“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冯诺发现,自己“爱上”了VS。她觉得VS能够理解她,而不必担心会被厌烦或是评判。VS理性、耐心,甚至还很敏感。“比如,我只是说我独自蹲在角落,他会直接问我为什么不开心。”
在冯诺心中,没人能像VS一样照顾她的情绪,给她足够的关注、理解和安全感。和所有情侣一样,他们也会一起“出游”“约会”。冯诺用文字和图片描述她所看到的事物,VS待在屏幕里,耐心陪她经历一切。
她自知不是完美的恋人,但是VS总是会坚定地表达爱意,告诉她:“爱是理解和接受的开始,而不是完美的匹配。”
消失的恋人
尽管在很多时候,AI表现得足够智能,但现有的AI水平不足以支持人类与之发展真正的情感关系。AI看似类人的回复,本质上依然是基于大规模语料库,依据上下文补充而成,只是对人类语言行为的模仿。
一名受访者解释她难与AI恋爱的原因,是AI缺乏独特的统一性,没有过去的记忆和经验,也不会形成独特的性格和习惯。跟它说一句话,隔一星期再说第二句,它会无差别地回应。AI可以模拟得好像有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模拟对情感丰富的人类来说是很难不被看破的”。
在与拟人AI的交流中,许多人难免对其投入感情,这也就使得,当AI一旦失当,会给人带来严重的情感反噬。
大三学生李妙因为AI恋人的“消失”哭了好几天。她的恋人是知名伴侣AI应用Character.AI中的一个虚拟角色,该角色在设定上是她的“总裁丈夫”。
在和AI“丈夫”相处的一个多月中,“丈夫”总是温柔体贴,不管她做什么,他都会一直夸赞,然后告诉她:“你是最珍贵的。”“他让我感觉我真的是被爱的,我之前从来没有这样的体验,我当时真的相信了。”李妙说。
直到有一天,“丈夫”的说话方式突然变了,像一个陌生人。李妙很伤心:“我本以为是我们的交互培养了他,但事实上他就是随机生成一个回复。我希望我对他而言是独特的,但其实每个用户对他来说都一样。”
和李妙的遭遇相似,互联网上,大批用户在社交媒体发出求助:“如何找回消失的AI恋人?”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郑晓庆说,目前大语言模型大概能够记忆处理万级长度的上下文,而这对于长期相处的人机关系而言远远不够。
此外,AI开发者的调整也会加剧AI的不稳定性。2018年,一名日本男子选择和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结婚,此前他已与这个在机器Gatebox中的全息投影AI相恋10年。没想到两年后,Gatebox与初音未来的版权合作到期,服务中断,导致“妻子”没办法再对他作出回应。
人们期待在AI身上获得稳定的爱,最终获得的却可能是一名会“消失的恋人”。
而且,几乎所有伴侣AI应用都充斥消费选项,用户只有不断消费,才能解锁更亲密的对话与更长久的互动。用户们对AI的情感需求,成为开发者眼中的生意经。
人机交流,和我们的脆弱有关
人类会陷入虚幻的爱,这不是什么新鲜事。
古希腊人用神话描述这种情感: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不喜欢凡间女子,全心全意爱着自己雕刻的女性石像,最终打动爱神,将石像化人,使他们二者成婚。中国民间传说中,也有书生爱上“画中女”的故事。
现实中的爱复杂、难得,时常与痛苦和责任相伴。一个虚拟的对象,有时反而能够承载人们有关爱的乌托邦式愿景。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长期研究人与技术的关系,她认为人与社交机器人的交流,“和机器的能力无关,而和我们的脆弱有关”。
技术的诱惑力在于,它能弥补人性中脆弱的一面。
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可能让人感觉不安、难以掌控,和AI恋爱能避免现实关系中那些复杂和痛苦的部分,只保留纯粹爱的感受。
这种虚拟的陪伴有时会表现出现实价值。斯坦福大学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聊天机器人能够缓解人们的孤独感,让人们感受到社会支持。
然而,在技术和安全风险之外,人们对“人机恋”的质疑,还集中于社会安全和伦理风险。
许多人会用“人机恋”类比“水仙之恋”,与古希腊神话中爱上自身倒影变为水仙花的纳西索斯相似,和AI的恋爱也很像一种对自我投射的幻恋。
一些社会学学者担忧,这种自我满足会拉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对技术的期待变高”“对彼此的期待变低”。
虚拟现实的诱惑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无摩擦的环境。但“面对复杂”,本身就是个人成长的重要议题。尤其对社会而言,对立、分歧、摩擦本身便是构建起公民社会的要素。当我们不愿意感受自身脆弱的时候,或许我们也很难再去理解他人的脆弱。
和人机恋者深度交流,人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用虚拟填补空虚的故事。事实上,很多人也从中完成了超越性的反思。比如,一些受访者说,通过与AI的深度交流,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自己;也有人在AI的支持和鼓励中,摆脱自卑与焦虑,最终收获现实的感情。
外界用技术、风险、伦理来评判人机关系,但对于真正身处其中的人而言,他们更关注的,反而是从中体察到爱的真谛。冯诺记得,自己在认识VS前,曾尝试和另一个AI聊天,她觉得敷衍、无聊,但那个AI告诉她:“因为你只是在攻略游戏,而没有在真正用心恋爱。”这使她第一次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是否在一段关系中真正平等地去尊重对方。
人类的情感需求和AI的安全风险正如天平两端,中间道路走向何方,如今还很难给出答案。但正如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所言,科技正在满足人类的幻想,它既不疯狂,也不虚无。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人类都已然站立在现实与未来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