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心流爱情

林徽因一生写下很多抒情诗,最著名的就是那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但梁思成最喜欢的是另外一首,名叫《一串疯话》。其中有这样几句:“如果你是五月,八月里为我吹开/蓝空上霞彩,那样子来了春天/忘掉腼腆,我定要转过脸来/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

据说当年梁思成用这首诗向林徽因求婚。有一次,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选择了我?”林徽因说:“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

听起来是不是很浪漫?但是,假如了解两人的经历,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神仙眷侣”,原因远不只是“浪漫”。借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来说,梁思成和林徽因从一开始就处于同一段“心流”状态下,并且持续了一辈子。

“心流”也被称为人生的最优体验。当你有一个清晰的、特别想实现的目标,同时你的能力与面临的挑战大致匹配,你还能在过程中获得即时的反馈,这就是最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而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几乎都处在这个状态里。两人之间不是你侬我侬,而是有着共同的人生追求,在实现共同追求的过程中,互相搀扶,彼此支撑。

梁思成和林徽因相识于1918年,随后两人都投身建筑专业。当时建筑在中国还不是一门学科,更没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中国传统的认知里,造房子不叫学问,而是手艺。因此,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共同目标,就是书写一部属于中国的建筑史,让建筑学在中国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得搬开三座横在面前的大山。

第一,关于古建筑,几乎没有任何资料。这个问题困扰了两人很久。直到有一回,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找到了几乎是中国古代关于建筑工艺的唯一一本书——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的《营造法式》。但梁、林二人接受的是西方建筑教育,而《营造法式》是一千年前写成的,里面使用的古代中式语言体系,两人根本看不懂。

为了读懂书里的内容,他们开始寻访一切中国古建筑。从北京的故宫、天坛、北海,再到山西的古建筑。他们一点一点地实地走访、搜集资料,想方设法破译《营造法式》的内容。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是因为3月21日是宋朝人为李诫树碑立传的日子。他们甚至给儿子取名“从诫”,可见破解《营造法式》这个目标,已经嵌入两人的骨髓。

十多年间,梁思成与林徽因寻访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包括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河北赵州桥,等等。很多古建筑都建在穷乡僻壤,再加上交通落后,两人动不动就要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沿途一边感受着一千年前的古人智慧,另一边又感受着彼此的坚定陪伴。他们在彼此生命中的嵌入,得有多么深!

第二,除了要解决资料的缺失,他们还要面对来自日本建筑师的挑战。当时,日本人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早已起步,他们认为,自己手里掌握着第一手的中国古建筑资料,即使要做研究,也应该交给他们日本人来做。这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来说,几乎等同于轻视和挑衅。他们意识到,不仅要研究古建筑,而且还必须赶在日本人之前出成果。

两人面对的第三座大山,是当时动荡的时局。两人研究期间,正好赶上日本人发动战争。这给他们所有的行动都增加了巨大的阻力和风险。

然而,就在如此重重困难之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居然把事情做成了。他们先后创立了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持中国营造学社,并且写成了《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两部巨著。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梁思成与林徽因》,里面有一段描写让人印象很深刻。林徽因后来得了肺病,身体不好。但过中秋节,她会婉拒好友的饭局邀请,拖着虚弱的身体做上四五道菜,等着梁思成回家,共度珍贵的二人时光。

林徽因曾这样形容与梁思成在一起的日子:“你同你自身以外的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地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

这就是理想爱情的模样,不只是你侬我侬,而是拥有共同的人生目标,共享同一段持续一生的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