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毛遂自荐
2021年7月,我刚来到美国上学。有人告诉我,校篮球队最近在公园打球。校篮球队的队员初选已在6月进行过一次,秋季学期开始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次选拔。
在体育公园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我们高中的篮球新生队。我走到教练面前,用磕磕巴巴的英文问:“我可以上场试试吗?”
我后来才知道,美国篮球校队的训练非常严格,每次的队员、战术、阵容都是提前规划好的,教练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计划。但那天教练很好心,一节对抗即将结束,最后几分钟时,他同意让我上场试试。
虽然在北京时,我天天跟朋友打球,但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同龄人——我完全跟不上他们的跑动速度,人家跑两个来回,大气都不喘,我追起来腿都在发抖。篮球传到我手里时,我决定用点技巧。对手比我高,我胯下运球后虚晃一下,假装投篮,对方跳起来,半秒后我才跳起来真正投篮。幸运的是,球进了。
那天在场上,我把学过的和看过但还没练过的动作,在短短几分钟里全都用上了。尤其最后两分钟,我打得非常好,帮助球队连得6分。下场时我看到教练满眼都是惊喜,他问了我的名字,立刻给一个人打电话:“今天有个中国来的孩子,叫Michael,非常有潜力,你一定要见见他!”
开学后,新生队开始了真正的试训。没想到,100多个新人里,只选了我一个,应该还是公园那次让教练的印象太深刻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没有发怵,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并得到了惊喜的结果。
现在回头想,打篮球重要的是自信心——有自信,上场的时候你就能发挥最大实力。但我没想到,好运气和自信心,很快就用光了。
妈妈,我可以回国吗?
我所在的加州,每年都会有1000多所高中参与校际篮球联赛,我们学校的篮球成绩大约排在前200名。秋季学期一般是一周练三到五次,每次两小时,强度非常大。
我一进校队就发现,我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不是身高、体重,也不是运动强度,而是语言!
“Reversetheball!”第一场训练,我就被教练嘴边的术语搞蒙了。过了很久我才搞懂,这句话不是简单的“反转这个球”,而是球传过来后,要往另一个方向继续传。
战术术语实在太难了。上场前,教练叽里呱啦说一大堆,我以为是要摆出联防的阵形,真开始联防时,教练又喊出一句话,我拼命往前跑,却发现所有人都在往我的反方向跑。这让我看起来特别傻。
一次比赛时,我还是听不懂教练在喊什么,紧张之下,我干脆一拿到球,就自己拼命往前冲,硬是突破了好几个人的防守,把球投进了。可是教练却满脸愤怒道:“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记不住战术!”他立刻把我换了下来。
语言是每个外国学生都要经历的第一道关,我的障碍,提前出现在了篮球场上。我的上场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渐渐地,教练不再让我当首发了。
我的自尊心让我变得更加敏感。训练和比赛时,大家都会在场上喷“垃圾话”,比如,讥讽对方“你软得跟婴儿一样”。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是因为队友们甚至提前用翻译软件把这句话译成了中文,在场上喊给我听。
这些队友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男孩,在学校里碰到,他们会热情招呼我,也叫我去家里参加派对,可在派对上,我又觉得自己像个傻子。队友讲社交网站上最热门的网红,讲学校里的八卦,我一旦露出迷惑的表情,他们就笑得更开心了。
有队友专门跟我解释:“Michael,我们不是在排挤你,是不把你当外人,才这么跟你说话的。”可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局外人,当所有人开心地大笑时,我只能呆呆地坐在那里。
新生队的第一年我有一半时间都坐在替补席上。最委屈难受的时候,我每天睡前都躺在床上想战术,默背今天教练喊过的术语。更多的还是想回国,在北京我和所有人都是哥们儿,也是小团体的中心人物。但在美国,我有点像一个累赘。
我提到想回国,妈妈说,你不能逃避。我心里想,你压根儿就不懂我在遭遇什么。
破局,在球队存活下来
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我开始疯狂找教练,不停地问他,我怎么能上场,怎么能变强?教练说:“你快把我烦死啦!”
这其实就是浮躁的表现——太想走捷径、太想让别人看得起自己了。爸爸妈妈帮我出了个主意,他们让我想想,我的优势是什么?我能为这个球队提供什么?
我想我有决心和毅力,也有体格。在北京的校队,我一度也被队友认为水平不行,初二时我买了比普通篮球更重的球,每天在楼下练习拍球,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在户外练好几个小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身体就变得更结实了,1000米我突然就能跑进3分12秒,在球队也变成了主力。现在即使在美国,我的体格也比同年级的大多数队员强壮,我应该有信心。
经过了一段刻苦训练和心态调整,我又重新找到了状态,打得也越来越果断,我的自信心回来了。
到了10年级,我被选入学校二队。但这一年,又有一个意外挫折。放感恩节假的时候,球队是有训练和比赛安排的。妈妈不知道,提前订了去度假的机票。教练不让我走,妈妈很不理解:放假为什么不能出去玩呢?其实前后加起来也就一周时间。
没想到,等我度假一回来,就没有上场的机会了。这是球队给我的一种惩罚,教练让我从第三梯队重新一点一点往上打。在美国的高中,教练要求我们珍视自己的球队:你们既然进入了一个集体,就要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不能今天你不来,明天他不来。教练总说的一句话是:“Likeafamily(像一家人一样)!”
度假这件事给了我妈妈很大的文化冲击,后来,是一位朋友告诉她,在校队打球,其实是个人能力和意志品质的最好证明。如果一个学生能在校队待三四年,不仅代表着一个人强壮,有运动能力,更代表一个人有团队协作能力,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篮球此时让我开始真正思考,生活里到底哪些事情对我来说是更重要的。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投入
在10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在中锋的位置上,排在我前面的还有两个人,他们一个比我高比我壮,一个比我跳得快。但这时我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新优势——我更懂战术。我平时就喜欢看各种讨论战术的视频,经过一年的锻炼,我的英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我不仅对赛制越来越熟悉,而且可以把教练的战术全背下来,在场上也总能准确执行。我还不断开发适合自己的技术,当队友被包夹时,我变成那个总能接住传球,替队友解围的人。
就这样,我上场的时候,我们队整体得分变得更多了。很快,我的上场时间也变多了。到了11年级,我终于顺利进入学校一队,也回到了首发的名单里。可故事讲到这里,还是没有一帆风顺的结尾。这次遇到的是伤病。
到了10月,我在一次抢球时崴了脚,被诊断出韧带撕裂,脚一碰地就钻心地疼,很长时间都要拄拐出门。受伤后,我整个赛季都报废了。但校队规定,只要你不是伤到躺在床上不能动,你就得参加训练和比赛,你可以不上场,但你必须到场观摩或做服务工作。所以,受伤后的那两个月里,每天球队训练和所有的比赛我都要一瘸一拐地到场。我越来越理解了“坚韧”这个词。越到低谷的时候,这种坚持更考验人。
到了年底,我的脚伤已经好了,我认真投入训练,期待被选入比赛阵容。但教练迟迟不给我上场的机会——到了季后赛更是如此,每场比赛都会计入战绩里,教练怕影响球队的化学反应,更是尽量不换人了。每次公布名单,就是我期望与失望的反复循环。
后来,在一次友谊赛上,有个队友发挥得不太好,教练喊他下来,让我替补上场。所有队友都特别惊讶地看向我,因为开赛四周以来我压根儿就没上过场。但就像三年前一样,我又抓住了这最后4分钟的机会。几天后,我就又出现在了比赛名单里。
篮球就是一个高竞争性的运动,每天我们的训练就像一种竞争,就像在战场上打仗,你得为自己抢到战壕。我现在更能理解处在逆境中的人了。这两天,我们学校的几支队伍在练习打比赛。我发现对面队伍里,有一个黑人男孩打得特别差,远远地就能感受到他非常沮丧。
他下场后,我专门走过去和他打招呼:“嘿,哥们儿,你是不是压力很大?”他非常惊讶,露出一种“你怎么发现的”表情。
“我体会过更难的时刻。”我坐下来告诉他,我也遇到过状态不好的时候,还经历过学语言的困难、伤病的困扰。这个男生非常感谢我的鼓励。三年前,我可能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变成一个局内人,变成一个能真正体会到他人内心感受的人。
现在我的文化课成绩也更好了,篮球队规范的第一条就是“要永远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我明白,学业成绩是能决定我未来的很重要的一环,我要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坚持下去。
热爱和坚持,这是篮球教会我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