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心理学现象,叫作习惯化。简单说,就是对于常见的事物,你会逐渐失去反应。
咱们中国有句话叫“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就是这个意思。从微观脑科学上讲,你刚接触一个新环境,神经元会很快、很高强度地向你报告周围信息;而你一旦待久了,即便那些信息仍然存在,神经元传递信号的频率也会减少。
“习惯化”对我们很有用。关于它,你需要知道三个基本原理。
第一个原理:再好的东西,你也会因为习惯而厌烦。
我们经常听说一些令人遗憾的神仙眷侣,当初也是金童玉女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怎么结婚没几年,就分开了呢?
这属于人之常情。普遍的规律是结婚一开始的确会让你感到很幸福,会比结婚前幸福——但这个幸福感只会持续大约两年。两年之后,夫妻间的亲密感和舒适感还会持续增加,但是激情在减少。习惯化消灭激情,审美疲劳了。
美国有个经典主食叫“奶酪通心粉”,很多人喜欢吃。有一个实验是这样,在一周内,让一群喜欢吃奶酪通心粉的人每天吃这个,你猜发生了什么?
一开始人们觉得特别好吃,但到后来,就越来越不想吃了。人们说吃腻了,其实是习惯了。
习惯化是演化给我们的设定。正因为这个设定,我们才能对生活保持进取心。不管你已经取得多大的成就,你也会因为习惯化而觉得不过如此——于是你才会去追求下一个成就。试想如果公主和王子结婚后真的“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每天看着对方傻乐,那似乎也没意思了。
难道每个人都应该定期离婚吗?当然不是。下面的原理会让你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二个原理出自经济学家提勃尔·蔡陀斯基,他有句名言:“快乐源于欲望的不完全和间歇性满足。”
所谓“间歇性满足”,就是把好的体验分成几个阶段,而不是一次性全部体验完。既然持续和频繁的体验会导致习惯化,那我们就用间歇避免习惯化。
还是那个奶酪通心粉的实验。另一组受试者是每周只吃一次,连续吃了很多周。结果他们对这道菜的喜爱程度没有下降,每次吃仍然觉得好吃。
所以良好婚姻的一个秘诀是夫妻要有适当的短暂分开。最好两个人都有工作,偶尔还能出差几天,每次回家都会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和爱人。这个方法简单吧?但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
比如,你非常喜欢听音乐,现在要听一场音乐会,请问:你希望把音乐会一口气听完,还是希望有个中场休息时间呢?
99%的受试者认为一气呵成从头听到尾才是最过瘾的。但他们错了。现场体验报告表明,有中场休息的音乐会的受试者,会愿意比没有中场休息的对照组多花一倍的钱再来听音乐会。
这是因为中场休息打破了习惯化。不管你在休息时间做什么,你都能带着更新鲜的感受重新开始欣赏音乐。
而所谓“不完全满足”,是说没有一次性彻底探索明白,对这个事物仍然保留一定的神秘感和未知感。
增加恋爱吸引力的另一个有效方式,是在一个陌生的场景中观察对方。可能你这一次是从远处看,或者Ta正在与一个陌生人深入交谈。你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认识了Ta,发现Ta身上原来还有这样的特点。
当然再好的恋人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彻底了解对方,但是如果你想保持吸引力,就要主动增加一些神秘感。双方应该不断成长,常常有新的特点出来才好。
“习惯化”原理还可以反着用,这就是第三个原理:不快乐的事最好集中起来一次性做完。
比如,你要搞个大扫除,大约需要30分钟,其中还包括清理马桶,你打算怎么做?
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活儿最好中间休息一下,但实验表明,一次性把活儿干完才是最好的体验。
现实是只有头几分钟是最难熬的,然后你就习惯了。在这种情况下“习惯化”是你的朋友。
总结来说,快乐要间隔,因为你不想习惯它;痛苦要集中,因为习惯能减轻痛苦。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很少有人会主动运用。
比如,有研究表明,在度假旅游开始后的第43个小时,人的快乐感达到顶峰。那时你已经到达目的地,也安顿好了,正在积极探索,所以感觉特别快乐。之后你的快乐感会有所减少,因为你对那个地方开始习惯了……所以,如果你每年有两周的假期,你应该分成两段,去两个不同的地方旅游,中间间隔几个月,而不是一次性在一个地方待两周。
习惯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可以主动调控自己的幸福感。幸福不是被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东西,你可以主动寻找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