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张邵传》记载,南朝宋的张敷小名叫“查”(同“楂”),而他的父亲张邵小名为“梨”,文帝刘义隆以戏谑的口吻问张敷:“山楂和梨哪个好?”张敷机智地回答:“梨为百果之宗,查何可比?”梨是百果之宗,山楂怎么能和梨比呢。这是今天所见梨作为“百果之宗”最早的文献记载。
梨在中国古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上可供于岁贡,下可奉于盘珍”。因其汁水丰盈,果味甘甜,故又有“蜜父”“天生甘露饮”等美称。
梨之所以坐拥“百果之宗”的地位,还因为它是中国众多水果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一般认为,梨的原种起源于第三纪(6600万年前至260万年前)的我国西部或西南部山区,随动物、河流或人类活动向东向北传播至我国广大地区。目前,中国梨栽培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梨为秋令应景之果,每逢秋至,玉梨挂枝,令人垂涎欲滴。“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诗圣杜甫如此回忆少年时期,每到梨枣成熟时节,自己在门前上下攀爬的情形。梨摘下后,“一团削玉并刀下,数片浮冰碧碗中。”(明·蓝仁《尝梨》)吃一口洁白晶莹的梨肉,甘甜凉爽,如嚼霜雪。
古人还把梨做成蜜饯和小零食,如梨条儿、梨干。记载南宋临安风物的《武林旧事》提到一种“鹿梨浆”,用梨为原料制成,相当于今天的“鲜榨果汁”。
梨虽然好吃,但因梨与离同音,所以自古以来,梨就带有离别色彩。“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这句话中“莲”通“怜”,“梨”通“离”。宋仁宗召见义门陈家主,赐予他一个梨,但是他却一个人吃了,问其原因,他答“义门陈氏不分梨(离)”,仁宗点头赞赏。而明太祖赐给郑濂的梨更考验其智慧。郑濂家族七代同堂,有一千口人居住在一起,相安无事。明太祖听后,御赠一块“天下第一家”的匾额,御封之外,送了他两个梨,看他如何分。郑濂到家后,搬出两个大水缸,放入清水,把梨子捣碎放入水中,让全家人都分一碗梨水。这样家族中人人都喝到了梨水,吃到了皇帝的赏赐。
说起梨的典故,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孔融人生中也充满了不堪,但由于这个典故,让其在后人心中一直是以“自幼品性善良,尊敬兄长”的形象存在。另一个因梨子被广为传颂的是元代儒学大家许衡。《元史》记载,某个炎炎夏日,许衡外出,看见行人纷纷到路边的一棵梨树下摘梨解渴,他却不去摘。人皆劝说:“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许衡则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遂成为君子“慎独”的典范。
梨子还可以加工为梨霜、梨膏入药。梨膏据说是唐代宰相魏征发明的,其母患了伤风,因药味苦而不肯服用。于是他将药掺入梨汁煎成膏状物,献给老母服用,果然见效。后人相继仿制,便成了后世流传的“梨膏糖”。
梨用来治疗烦热和消渴病,确有一定效果。当然是不是像故事里说得那么神奇就不好说了。《红楼梦》第八十回提到宝玉到天齐庙烧香,询问王道士可有医治妇人妒病的方子。王道士胡诌“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王道士也算诚实,补充说:“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