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人看见宇宙开花

我与微姐相识多年,只要下馆子,微姐总能与服务生聊上几句。按她的话说:其实他们每天的工作挺无聊的,好不容易碰到一个爱聊的姐姐,他们开心,我吃得也开心。

我们常聚的餐厅,服务生见微姐来了,像是欢迎自家人,倒茶斟水,一定还有特别的甜品、饮料相送。即使她本人不来,我与其他友人相约,服务生也会惦念一句:“微姐呢?想她了。”这种征服陌生人的人格魅力,让我好生羡慕。

这天,微姐与友人约在星级酒店的西餐厅。她到早了,点了一份主厨沙拉,吃了两口,叫来服务生,严肃地告诉她:“请转告厨师,这份沙拉非常好吃。”主厨亲自出来道谢。微姐又赞美了佐食温热的沙拉酱汁,似乎碰上懂行的食客,主厨津津乐道这是大蒜煸过的橄榄油,再用无糖酸奶、烟熏甜椒粉、百里香调制,才有了奶油一般浓稠的质感。

两人相谈甚欢,主厨一定要送她吃的,端上来好几道新菜,微姐直接给它们起了名字。主厨欣喜,决定日后的新菜都免费为她开放。最后朋友来了,见这一大桌的硬菜,感叹不已,配上刚才美妙的故事,免费的佳肴更香了。

诸如此类的插曲还有很多,微姐从不吝啬夸奖他人,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有时候赞美也需要勇气。我跟着她吃遍大小餐厅,一路享受额外惊喜,也一路观察她与这个世界交谈的方式。

在北京有一家我们常去的日料店。以我的性格,只要能订到包间,我一定坐包间,微姐则喜欢坐吧台。她坐在吧台上,有一搭没一搭地与厨师聊天。日料店吧台区域并不大,她不见外,永远有放浪形骸的笑声。她注意到邻座有个落单的女生,拎包放在一旁的空座上,应该在等人。

她向服务生要来一个空杯,倒上清酒,递给邻座的女生,问道:“能喝酒吗?喝一杯。”女生很愉快,说:“我刚进来就看见你了,你衣服的这个品牌我很喜欢。”微姐打趣道:“你看,怪不得就想找你喝酒呢。”

这已经是她在这家日料店里,与陌生人喝酒的第三个故事了。我是一个敏感的人,因为爱恨都很强烈,放大的感官情绪对创作有用,能与文字共情,但作用于生活,我连向邻座伸出酒杯的勇气也没有。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预设了一百种对方如何反应的情景。我害怕被拒绝,索性也不主动示好,想要不失望,那就不抱有期望。

与微姐分享这个心态,她说自己其实也敏感,不过相较于我,是另一种敏感。她老早就注意到那个女生将手机拿起又放下,这家日料店位子难订,女生的饭友迟到,女生占着座,肯定多少有些尴尬。她并不是想要与每个陌生人交朋友,她只想让大家都开心,尤其是有她在的场合。

我问她:“如果对方拒绝你了,怎么办?”

她回:“那就拒绝啊。”

“可是你本想向对方传达好意的,难道不会难过吗?”

“那这份好意并没有消失啊,至少我开心了。人就是容易想太多,过多去揣测对方想什么。就像谈恋爱,焦点应该是你的感受,对一个人心动,你想要做什么,这才是重点。当然如果你就是很难堂而皇之地主动与人建立关系,那就暗恋吧,那就好好吃自己的晚餐,管隔壁坐的人是谁呢,关键是自己舒服,不要有压力。”

有句话说得好: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来说不重要,所以我最重要。

这几年凭空冒出了很多关于社交的流行词语:社牛、社恐、社杂、社懒……看似在分门别类,给每个人找归属,其实更是说明社交具有不确定性。人的性格复杂且流动,我们其实是多面的,不必给自己贴上某一类标签。其实很多社牛的人,背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社恐,更多时候,是强迫自己外向。就像微姐说她也社恐,恐惧沉默。如果在一个社交场合,没有人说话,她反而难以自处,所以不停输出,搅起话题的旋涡。当然也会累,但聚会结束后,有人回味这个夜晚,有人记得她侃侃而谈的样子,还有像我这样的人,用铅字记录下她有趣的故事,也算是聊以慰藉。

社会给我们最初的试炼,就是不可避免地进入陌生场合,大到新的城市、集体活动,小到被拉进一个包间、一张饭桌。未来很多年,我也许还是很难向邻座的陌生人示好。但如果有人向我递来一杯酒,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拒绝你的好意。